【摘要】 目的:分析并总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治与护理的效果。方法:对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与护理措施。结果:大部分病人接受及时有效的防治与护理措施后病情得到及时控制,最终治愈出院;个别患者因为体质差、入院就诊时间较晚或防治与护理不当造成病情反复。结论: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一定要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观察。该病的发病率与反复率均较高,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常见病,发病原因大多为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常见的细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发病,特别是冬春季节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头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表现为畏寒、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全身性症状[2]。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为36岁。其中,单次发患者37 例,多次发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为每年单次发病,55例患者为每年反复多次发病。
2 临床症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鼻部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症状。重者如果感染发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将出现咽痛、发烧、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与增生、扁桃体发炎等情况,有些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发热一般持续2~3 日,严重者将达到1 周左右;严重的患者其体温可达39~40℃以上,患者同时感到寒冷、头痛、腹痛、全身无力、出现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求患者加强营养与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将会扩大或蔓延至邻近器官,极易引发肺炎、支气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发症。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内能够痊愈,部分患者可达2~3 周。
3 治疗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性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因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扁桃体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较理想;对于经过2~3d治疗后仍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其它病原体感染,例如,支原体感染等。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冷毛巾湿敷头部,勤更换,能够有效控制高热惊厥。一般的退热药,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也有效果。对于伴有鼻炎的患者,为保证呼吸通畅,需要休息好,可在进食及睡前使用鼻药[1-3]。
4 防治措施
加强自身锻炼,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饮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热量、高蛋白质类的食品,合理补充维生素,蔬菜与水果能够增抵抗力。根据温度增减衣服,适应气候冷热改变,衣服不要过多,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2-4]。经常通风,经常换气,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减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够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体,使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强。
5 加强护理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呼吸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要求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清淡易消化,还要给予充足的水分;患者处于发热期时,必须要卧床休息并严格按照发热常规进行护理;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并使呼吸道通畅;必须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测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等,及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耐心地向患者讲授卫生知识,积极对其进行宣传教育[3,4]。
6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为鼻、鼻咽和咽部。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0%左右。当病毒入侵机体上呼吸道后,该处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导致细菌可以入侵,同时可出现化脓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节较多,但全年都能发生。该病的临床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潜伏期一般为2~3d 或更长。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患者,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够波及周围器官,有时鼻咽部的原发病的症状消失,而其并发症却出现加重现象,因此,一定要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观察。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以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轻率对待。
参考文献
[1] 童雅培, 王筱敏. 诊疗与护理常规[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34-235.
[2] 张梓荆. 常见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专家笔谈)[j]. 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10): 86.
[3] 蒋东波, 等. 白细胞介素10 水平及其对白细胞介素2 等的调节作用[j]. 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12): 28.
[4] 刘清泉, 王晓翔, 蔡阳平, 等. 清气透表法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8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17): 157.
[5] 陈永辉. 儿科疾病中西医治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