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起搏器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器;护理;健康指导
【摘要】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的术后护理和健康指导要点。[方法]对37例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的病人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预防切口渗血感染,观察起搏功能与感知功能,进行健康指导。[结果]37例病人的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缜密的术后护理、适当的健康指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器;护理;健康指导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心脏,使之兴奋,从而替代正常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地搏动[1]。随着永久心脏起搏器的发展,不但越来越多的缓慢心律失常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而且拯救了许多生命。我科自2008年1月—2010年3月共安装永久性起搏器37例,均获成功,无一例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行永久性起搏器术病人共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41岁~76岁;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5例,因起搏器使用年限到期需更换2例。
2 术后护理
2.1 心电监测
术后入ccu病房常规监测72 h,严密观察起搏心电图,观察起搏感知和起搏功能,并每日描记全导联心电图1次,注意观察是否是有效起搏心律,以便尽早发现电极移位,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胸闷和胸痛等不适,早期发现并发症,以便及时处理。
2.2 切口护理
术后用砂袋压迫切口6 h~8 h,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渗血及有无血肿,及时更换切口敷料。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5 d~7 d,连续测量体温3 d,每日4次,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和有无感染现象,一般术后7 d~9 d拆线。
2.3 体位及活动
术后24 h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动作应轻柔,以免电极移位,72 h后方可下床轻微活动,指导病人适当进行上肢及肩关节的前后活动。
2.4 饮食及排便的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易消化的低脂饮食,使病人术后能得到充分营养,防止便秘。日常大便干燥的病人可适当给予缓泻剂。据报道,13%病人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便秘,其中5%病人应用药物才缓解[2]。
3 健康指导
3.1 重视术后随访
一般术后1个月内应每周复查心电图2次,3个月可每月复查心电图1次,可以通过心电图观察起搏器工作情况。术后1个月需监测阈值是否正常,每年拍胸片1次,观察有无电极的移位。若病人自觉心悸、胸闷、黑蒙等现象,应立即就医。
3.2 自查自测心率
每日2次,每次至少3 min,求其平均值并做记录,每分钟少于阈值心率5次即为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3]。
3.3 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后应随身携带起搏器识别卡,写明个人资料、安装起搏器的时间、产品型号、起搏方式、预制频率等,以便就医或通过机场安全门时顺利通过检查。
3.4 避开磁场和高压电
如高压电缆、核磁、激光、理疗、电灼设备等。接听手提电话时应离起搏器30 cm以上。家用电器一般不影响起搏器工作,但病人一旦接触某种环境或电器后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应立即离开现场或不再使用该种电器。
3.5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酒,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激动,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防止受凉。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安装只是解决了心率慢的问题,病人本身若有心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应根据病情坚持用药,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4 小结
在起搏器置入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对病人的精心护理和适当的健康指导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护士不断更新护理观念,探索新的护理及指导方法,从而使病人早日康复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俊萍,李雪.安装永久起搏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2(10):7.
[2] 郑芳,郑敏.永久性起搏器安置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1303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34.
[3] 刘森玲,李卫华,高佩音,等.安置永久起搏器病人出院前的健康指导[j].现代医院,2005(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