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艾滋病带状疱疹病人焦虑及疼痛的影响
【关键词】 心理干预;艾滋病;带状疱疹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艾滋病带状疱疹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治疗的影响。[方法]52例病人随机分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在治疗前后均接受心理干预,非干预组只给予常规护理。[结果]干预组病人焦虑明显减轻,优于非干预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使艾滋病带状疱疹病人主动地配合治疗,减轻焦虑程度,减轻身心痛苦,缩短病程,效果满意。
【关键词】 心理干预;艾滋病;带状疱疹
艾滋病又称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致命性传染病。皮肤和黏膜是艾滋病病毒侵袭的只要部位之一。我科于2006年2月—2010年4月共收治艾滋病带状疱疹病人52例,带状疱疹最突出表现是严重的神经痛。为了减轻病人的身心痛苦及焦虑程度,对26例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均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免疫印迹法确认hiv阳性,并合并带状疱疹。随机分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每组26例。非干预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19岁~76岁;临床表现为单侧头面部片状红斑水疱4例,单侧上肢肩部片状红斑水疱11例,单侧胸背部大片红斑水疱6例,单侧下肢腰部红斑水疱5例;干预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20岁~74岁;临床表现为单侧头面部片状红斑水疱6例,单侧上肢肩部片状红斑水疱10例,单侧胸背部大片红斑水疱5例,单侧下肢腰部红斑水疱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随机分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两组病人均卧床休息,抗感染、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对症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治疗前后接受心理干预。
1.2.1 干预方法
1.2.1.1 建立干预基础
要求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的护师或主管护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思想境界。艾滋病带状疱疹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痛,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病人疼痛难忍、坐卧不安,伤口分泌物多,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情绪低落, hiv抗体阳性,对其心理打击很大,陷入绝望,担心所患疾病难以治愈。鼓励其建立精神寄托和支柱,勇于面对疾病,着眼未来,重新生活,接受医护人员的身心护理[1]。对神经痛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具有支持和加强病人防御机能的特点,能使病人增强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使他们对治疗的态度和认知发生积极的改变[2]。首先向病人解释产生神经痛的原因,疼痛会随着病情进展和治疗进行而逐渐减弱或消失,不要太担心,要积极配合治疗。嘱病人通过阅读、聊天、散步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教会病人运用放松疗法缓解疼痛以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3]。一方面热情接待病人,以尊重和关切的语言与病人交谈,让其有亲切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要向病人做耐心的宣教工作,针对病人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疾病的宣教,向病人解释该病的发病原理、病情进展及预后,让病人解除紧张心理,不要轻信民间不科学的说法,恢复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必要时采用同伴教育,并介绍本院医生的技术水平。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以勇气和自信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娴熟的工作技巧,给予病人极大的鼓舞和安慰,成为他们树立信心的最好榜样,让病人处于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最佳心理状态。
1.2.1.2 情绪干预
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特点之一,病人因疼痛难忍致使自身高度紧张、脾气急躁、饮食不安,护理人员应耐性倾听病人的倾诉,向病人解释该病疼痛是由病毒感染侵犯神经所致,说明积极配合治疗可以尽快消除疼痛症状[4]。指导病人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到疼痛之外的某一问题,即“忘我”状态时,则疼痛的感觉就会相应减轻。当病人疼痛难忍时,医护人员向病人讲清楚,疼痛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说明疼痛感是暂时的,鼓励病人增强同病魔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心,通过病人的自我暗示,心理上的疼痛即“减轻”了。
1.2.1.3 行为干预
向病人说明适应不良行为的显著副反应,采用放松技术和分心法。护士在为病人进行各种治疗时,帮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使病人容易接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治疗时护士尽量采用病人感兴趣的话题,并采取分散病人注意力的技巧。让病人在知情的情况下接受治疗,既能得到病人的支持,又能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放松训练能抵消生理和心理应激的负面影响,使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重新恢复平衡和协调,减轻病人的紧张、焦虑[5]。医护人员应鼓励病人发泄心中的焦虑,这是一项很重要的途径。倾诉有助于疏泄积累的紧张和焦虑。同时指导病人进行行为疗法与松弛练习,室内光线柔和,不要过于幽暗,空气新鲜,先解释方法并进行示范,闭目,取舒适的体位,指导病人全身放松,缓慢深吸气4 s,然后缓慢呼气4 s,同时慢慢地放松全身肌群,直到完全放松。然后指导病人自己练习。每日3次,每次20 min~30 min,睡前进行1次,有利于睡眠。同时也可以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音乐治疗可以调节焦虑的情绪,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增加免疫功能。
1.2.1.4 社会支持
人是社会属性的个体,在患病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会影响病人的情绪。病人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属,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为病人提供情感心理的支持和照顾,使其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满足,能安心接受治疗。除生物及心理因素外,社会及家庭支持对病人的生存时间也有直接影响。在病情保密、同等医护关怀、经济压力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家庭支持好的艾滋病病人诊断艾滋病后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家庭支持差的病人。艾滋病病人及家属对艾滋病的认识往往一知半解,积极宣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告知消毒隔离措施等。亲属是艾滋病病人重要的社会支持者。调查结果表明,亲属与病人关系不同,对病人患病的心理反应也不同,对亲属的影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随着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对心理医疗关怀和社会支持的需求日益增加。“四免一关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艾滋病防治最有力的政策措施。现在国家对艾滋病病人非常重视,全国各界人士都在关爱艾滋病病人,给艾滋病病人以温暖和尊重。温家宝总理亲自到北京地坛医院慰问艾滋病病人,与病人亲切交谈、握手,并且强调“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合法权益,反对社会歧视”[7]。
1.2.1.5 发放问卷
52例病人于入院当天全部发放问卷 ,在有效止痛治疗后及时收回。由专人发放问卷进行焦虑量表自评(sas),必须由病人独立完成,不能提示,如遇不识字的病人,只可告知其内容。请病人根据自己目前实际情况,在相应的方框内打钩。发放问卷 52份,回收52份,回收率 100%。 5 d后再由专人发放问卷进行sas自我评定,回收率 100%。
1.2.1.6 评分标准
①采用zung sas进行评定。每个项目按 1分~4 分评分,1 分为很少有,2 分为有时有,3 分为大部分时间有,4分为绝大部分时间有。总分为 80分,标准分50分以上为筛查阳性,得分越高,焦虑越严重。②两组病人局部疼痛程度对比。应用描述式疼痛评估方法[8]。无疼痛感为0 级;有疼痛能忍受为ⅰ级;无法忍受的疼痛为ⅱ级。
1.2.2 统计学方法
两组病人的sas评分使用均数±标准差(x±s)并进行t检验,疼痛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表1 两组两个阶段sas评分比较表2 两组病人疼痛程度比较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为嗜神经病毒,感染后长期存在于脊神经节细胞中,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易诱发本病,发生于hiv感染的任何阶段。艾滋病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光彩的疾病,病人除了要承受疾病的折磨,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心理负担,对艾滋病带状疱疹病人,周围的同事、朋友害怕被传染往往采取躲避的态度,加上治疗时间长、病情易复发,造成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心理,过度的焦虑可引起病人疼痛加剧,延缓病情恢复,影响疾病的治疗,并可导致机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降低免疫力,影响疾病和预后[9]。护理干预能较好地解决病人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10]。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采取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心理压力,缩短病程[11]。由于积极的护理干预,病人对该病的相关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消除了恐惧心理,放松式和激励式的心理护理方法帮助病人分散注意力,减轻痛苦。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综上所述,焦虑是艾滋病带状疱疹病人最主要的心理障碍,而通过与对照组病人的焦虑情况比较可以看出,心理干预可以减轻焦虑程度,减轻身心痛苦,缩短病程。
【参考文献】
[1] 颜道金.艾滋病病人的临床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10):913914.
[2] 李雪英.pisd的认知理论及行为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2):125128.
[3] 蔡爱华.老年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5355.
[4] 谢英丽.92例老年带状疱疹的护理[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3):272273.
[5] 周晓荣.心理干预中放松训练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3,18(5):399.
[6] 袁双凤,赵鲜丽,马海秀.艾滋病病人亲属的心理状况分析与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5):385.
[7] 陈明莲.总理看望之后[n].健康报,2003128(5).
[8] 张景龙.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5.
[9]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
[10] 刘晓红.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69289.
[11] 骆建霞.心理干预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6,10(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