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的术后护理
【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 手术; 护理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进程缓慢、主要累及脊髓或延髓的退行性病变, 其病理特征是脊髓中央管扩大、髓内积水及胶质增生, 临床表现以受损节段分离性感觉障碍、上下运动神经元功能障碍及植物神经营养障碍为特征, 最早临床表现是单侧痛、温觉障碍[1]。2005 年12 月至2009 年6 月, 本院手术治疗35 例脊髓空洞症, 疗效满意, 现将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5 例中男25 例、女10 例; 年龄19~72 岁,平均43 岁; 病史2 月~10 年, mri 检查确诊。20 例以双下肢无力、麻木为主, 同时伴有头痛、头晕或行走不稳等症状; 10 例是单纯感觉障碍; 5 例以轻度头痛、头晕为首发症状。
1.2 手术方法
单纯后颅窝减压术3 例, 空洞蛛网膜下隙分流术2 例, 后颅窝减压加空洞蛛网膜下隙分流30 例。
1.3 结果
本组35 例中治愈9 例、好转26 例。经过1~3 年随访, 本组以双下肢无力、麻木为主的20 例患者中, 8 例感觉分离症状消失, mri 复查见脊髓空洞明显变细或基本闭锁; 10 例症状明显改善, 已恢复正常工作和劳动; 2 例病情终止发展, 症状有所改善。
2 术后护理
2.1 体位
患者回病房后取平卧位或侧卧位, 平卧时头偏向一侧。翻身时注意头、颈、躯干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以免脊柱扭曲损伤脊髓。
2.2 病情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 注意有无头痛、呕吐和肢体活动障碍等, 以便早期发现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2]。
2.2.1 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常规应用抗生素,并协助病人轴线翻身、叩背,每1次/2 h。超身雾化吸入,每天4次,每次15~20分钟。给患者有效的将痰液排出,对于术后麻醉未醒和咳嗽无力患者给予吸痰,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吸氧1~2l/分,监测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
2.2.2 由于术中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到达丘脑下部,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同时刺激局部导致大量白细胞浸润, 产生内生致热源, 引起发热。 由于受损节段分离性感觉障碍是高颈段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痛觉、温觉降低。因此,进行物理降温时禁止使用热水袋和冰袋, 可用温水或乙醇擦浴。本组8 例发热, 在积极抗感染的基础上, 予温水擦浴后体温恢复正常。对体温过高者首先物理降温,给予酒精擦浴、头枕冰帽,其次再选用药物降温。对高热不退者应警惕感染的发生。
2.2.3 术后予心电监护
患者回病房后要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变化, 每1~2 h 测1 次, 血压平稳以后每日测2 次, 直到病情稳定为止。本组1 例术后10 h 出现剧烈头痛、颈项强直、血压升高、脉搏先快后慢, 予20 %甘露醇静脉滴注, 并急诊ct 检查, 发现有血肿形成, 给予及时手术。
2.3 切口的观察
由于手术中广泛切除骨质结构, 并敞开硬膜, 很可能导致脑脊液漏。术后严密观察创口情况, 发现敷料有渗血, 立即通知医生, 及时更换敷料。 如发现有脑脊液漏, 必须及时处理, 必要时重新缝合, 防止感染。 本组4 例于术后3~8 d 发生脑脊液漏, 2 例经多次腰穿后好转; 1 例腰穿置管后好转; 1 例脑脊液漏明显, 加固缝合, 无颅内感染出现。
2.4 预防压疮
由于脊髓空洞症患者上、下神经元功能障碍, 长期卧床, 压疮的发生率增高。给予硬板床上加垫高弹性海绵垫,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轴位翻身1 次/ 2 h , 50 %乙醇按摩骨突处每1次/ 2 h , 侧卧位时耳下、髂嵴及内、外踝处垫自制棉圈,平卧位时枕下、尾骶部、足跟处垫棉圈, 对预防压疮有较好的效果。本组患者无压疮出现。
2.5 肢体功能锻炼
脊髓空洞症患者伴有上肢周围性瘫或下肢中枢性瘫, 术后必须加强康复锻炼, 越早越好[3]。本组以双下肢无力、麻木为主的20 例患者, 开始行被动锻炼, 肢体被动运动每日4次, 每次15 min ; 按摩患者颈肩部肌肉, 活动上肢及手指关节, 从近端关节开始, 有利于萎缩肌肉的恢复, 以后逐渐地让患者主动进行上肢伸展和上举、下肢屈膝和下肢伸展练习, 持之以恒。
3 小 结
脊髓空洞症患者术后护理的关键是要严密监测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的变化, 加强切口的观察, 预防压疮; 加强肢体功能锻练, 这是促进疾病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m].第2 版.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32-834.
[2] 巩汝霞. 脊髓空洞症围手术期的护理[j]. 泰山医学院学报,1999,20(2):251.
[3] 蔡艳丽, 覃仕英, 张永琴.高颈段脊髓空洞症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护理,2002 ,8 (6)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