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沟通;护患关系;护理
护患关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护理人员通过医疗、护理活动建立起的工作性的人际关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护士不仅有精益求精的护理技术,还要有“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才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整体护理水平。
1 沟通的类型
1.1 语言性沟通
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与接受进行信息者的传递与交流。
1.2 非语言性沟通
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沟通,而是通过躯体姿势和运动、面部表情、空间、声音和触觉等进行信息的沟通。
2 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
2.1 护士因素
因为护士护理的对象是病人,他们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上的痛苦,所以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其生理、病理知识、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知识缺乏,不能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需求会造成沟通受阻。同时,不熟练的操作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增加其恐惧感和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其次,护患关系不仅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沟通影响病人的真实感受,增进护士与病人的感情。若护士态度冷漠,常使病人及家属拒绝沟通。最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对依据不同的病种、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方式,做到具体病情具体分析。
2.2 病人因素
由于家属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缺乏医学知识,对护士的护理操作技术的必然性和效果难以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易造成挑剔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为将病人痛苦将到最低,要求护士操作一次到位,一旦发现不满的地方,则通过各种方式维权,加之家庭经济条件、道德修养、文化水平、人际关系都会影响护患的沟通效果。
2.3 社会因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一直存在重医轻护的偏见,使得护理人员在医院的地位和重要性被忽视。病人因治疗效果不好往往迁怒于护士,加之部分医院医护之间福利有明显差异,使护理人员感到不平衡。当发生医疗纠纷时,护理人员得不倒社会新闻舆论的支持和适当的心理疏导,这些持续的压力会降低护士对专业的自信度和满意度。
3 护士在护患关系中占主要地位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病人通达交往和联系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发生在病人不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及治疗康复的过程中,护患关系融洽与否决定于护患双方需要得到满足程度。病人患病后遭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从自主自立变成被动接受别人的照顾,其社会角色发生不同程度的退缩,由强势变成弱势,由于受疾病的影响和对疾病的认知不足,病人往往产生恐惧、焦虑。对生命和健康的渴望,使他们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因此,护士行为对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4 温和有效的护患沟通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都侧重于护理技术,养成了技术为主、沟通为辅的模式,忽视了温和有效的护患沟通在护理中的地位,所在医护人员都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否则和技术不够一样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因此,医务人员在给病人做每一次操作前,都要事先向病人解释,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为病人进行洗头、擦浴等生活护理前,询问病人用温和善良的口吻,根据病人的意思调整操作时间,操作结束后要体贴病人,将尊重爱护病人的理念贯穿于护理全过程。通过有效的交际沟通,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以便更好地完成治疗和护理工作。
5 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让护士做到一个要求(诚信、尊重、同情、耐心)、二个技巧(倾听、鼓励病人讲述的技巧)、三个掌握(掌握病情、治疗情况、掌握医疗费用情况、掌握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四个留意(留意受教育的程度、留意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留意自己情绪反应及自我控制、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状态)、五个避免(避免强求沟通对象及时接受事实、避免压抑对方的情绪)、六种沟通方式(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交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实物对照沟通、交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实物对照沟通。通过培训掌握沟通技巧)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
6 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热情接待病人的同时得到病人的尊重,同时病人的赞美促使护士更加努力工作,通过搭建交流平台,进一步融洽了护患关系,赢得了病人及家属的信任,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满意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