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子宫内膜异位症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并发症和后遗症是不可忽视的[1]。2001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因剖宫产所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对象为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因剖宫产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平均年龄32岁(24~40岁),病灶直径2.0~6.0 cm,平均4 cm,单发病灶13例,多发灶1例。
1.2 病史 14例均有剖宫产史,均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处肿胀疼痛,且疼痛逐渐加重,抗生素治疗无效,肿块直径均>2 cm,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9例为髂前上棘连线下横切口,其中发生于一侧者7例;发生于切口中部者2例;另3例为脐耻连线间纵切口,病灶位于耻骨上3横指处。
1.3 治疗方法 在局麻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手术切除,切缘距肿块2 cm。病灶多位于腹直肌前鞘之外。其中1例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及子宫腺肌症,病灶累及腹膜,开腹切除受累腹膜。
1.4 结果 14例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1例术后口服达那唑3个月,3例术后肌内注射醋酸曲普瑞林,3.75 g/4周,共3~4次;余10例未给予药物治疗,随访1~5年无复发病例。
2 讨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0.03%~0.47%[2],近年来发病率升高[3]。剖宫产术后继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无疑是术时子宫内膜被带到切口直接种植所致,属于医源性种植。不同时期的子宫内膜的种植能力不同,其次序为月经前期>间歇期>分泌期>经后期>早期妊娠>晚期妊娠[4]。本组14例均有手术史,表明手术与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本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潜伏期为4个月至7年不等,平均44个月。国内资料平均为8~9月[3]。本组资料最短1例为术后4个月,最长1例为术后7年,有9例发病在术后3年内。结合切口疼痛及切口下结节有明显的周期性表现,与月经关系密切即可做出正确诊断。造成本病误诊的原因主要是医生缺乏对本病的认识,还应注意与切口部位感染、异物或转移性瘤结节等疾病的鉴别。
复习国内资料表明,中、早期妊娠的内膜,一旦移植在切口上具有更大的生存机会[3],由于妇产科手术日益普遍,切口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上升趋势。此类异位症多发生在子宫切开后,一些未侵犯宫腔的手术,如子宫悬吊附件切除术、输卵管结扎术等,也有术后出现切口内膜异位症者,推测此类手术虽未直接接触子宫内膜,但可能为操作挤压的结果,将内膜碎片通过输卵管伞端挤入盆腔,污染切口。此外,本组14例均为剖宫产手术,说明妊娠期的子宫内膜也易种植。因此,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和步骤,防止子宫内膜种植,是避免手术引起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对于剖宫产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1)经腹部妇产科手术史;(2)腹壁切口瘢痕处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肿块;(3)止痛药物及抗生素治疗无效;(4)辅助检查ca125可有不同程度升高。一般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确诊,对于无症状的腹部切口处肿块,可行细胞学检查确诊。
剖宫产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多主张手术切除,一次简单的手术既可切除病灶又明确诊断。但由于病变周围粘连重,界限不清,应注意切除的深度和广度,否则仍有复发之可能。术后无需辅助药物治疗,与其他部位内膜异位症相比,手术治疗效果最好,可治愈[5]。
剖宫产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是防止内膜碎片种植。剖宫产时,保护盆腔,缝合子宫时不能穿透内膜层;其他妇产科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时,尽量不损伤内膜层;若必须切开内膜时注意保护腹壁切口及盆腔;巧克力囊肿手术防止剥离中囊肿破裂引起种植;粘连重者,不必强行剥离,先穿刺吸出内液,95%乙醇固定囊内壁,之后吸出乙醇,囊壁塌陷后,分离切除,完整剔除囊壁。
【参考文献】
[1] 时春艳,杨慧霞,冯少玲,等.第三次全国产科热点问题研讨会暨第二次全国产科主任论坛纪要[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3):148-151.
[2] 冷金花,郎景和,杨佳欣,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53.
[3] fylstra dl.ectopic pregnancy within a cesarean scar:a review[j]. obstet gynecol surv,2002,57(8):537.
[4] 李亚里.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和产科杂志,2002,18:145.
[5] 陈韵仙. 剖宫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1990,17(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