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综合医院道路交通伤住院病人的伤害分布特征,探讨交通伤的发生规律、变化趋势及疾病负担,为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分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因交通伤害住院的929例病人的住院病案,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对伤害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交通伤害发生的外部原因、死亡情况、医疗结局、经济花费等情况,分析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结果 交通伤住院患者男性多于女性;15~44岁年龄组的伤害患者最多;摩托车事故是最主要的伤害原因;城市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农村及乡镇;受伤部位最多的是头颈部;交通伤耗费了大量的卫生资源。结论 青壮年为伤害防治的重点人群,应从政府和个人等多方面共同采取干预措施减少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
【关键词】 交通伤害;住院患者;医疗费用;描述性分析
伤害(injury)是指突然发生的事件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所造成的损伤,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目前,伤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的研究资料显示,伤害在全人群死因顺位中居第四位。交通伤害是广西较多且较常见的伤害类型,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也较严重,本研究对2005~2006两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929例因道路交通伤害住院患者的情况分析进行分析,探索交通伤害发生与死亡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为交通伤害预防与控制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病人中交通伤害患者的929份病历。
1.2 调查方法
将上述资料的伤害原因、受伤部位、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分类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每位病例均按主要诊断(第一诊断)统计。
1.3 资料的录入与统计分析
采用excel电子表格统一录入调查表资料,分析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
2 结果
2.1 受伤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在调查的929例交通伤病例中,男性有725人,占78.04%,女性有204人,占21.96%,男女比例达到3.55:1。在各年龄段分布中,以25~34岁年龄段人数最多,有233人,占25.1%,其次为15~24岁年龄段,有208人,占22.4%,其它年龄段中35~44岁有194人,占20.9%,45~54岁有106人,占11.4%,0~14岁有93人,占10.1%,55岁以上有93人,占10.1%,年龄不详有2人,占0.002%。
2.2 受伤患者类型的分布
在明确记录有致伤原因的病例中,摩托车事故有378人,占总人数的40.69%,发生在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有103人,占11.09%,骑自行车受伤的有33人,占3.55%,其它(机动或非机动车辆事故)有415人,占44.67%。
2.3 受伤地域及季节分布
在居住地明确的926例伤者中,437例居住在城市,293例居住在农村,196例居住在乡镇,构成比为47.2%,31.6%,21.2%,伤害的城市:农村:乡镇之比为2.2:1.5:1。伤害以夏天发生率最高,占32.0%,其次是秋季,占25.8%。季节分布见表1。表1 伤害发生的季节分布春季(略)
2.4 入院情况及受伤部位分布
病人以急诊入院的最多,共508例,占54.7%,以病危入院的病人占少数,占10.8%,平诊入院321例,占34.6%。
在调查的929例交通伤中,受伤部位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其中以头颈部受伤最多,有434例,占46.72%,下肢受伤者有309例,占33.26%,上肢受伤者有163例,占17.55%,胸腹部受伤者有133例,占14.32%,腰背部受伤者有88例,占9.47%,由于一起交通伤中可能有几处部位受伤,使得受伤部位总例数大于929。
2.5 伤者入院后的手术情况及治疗转归
伤者入院后接受手术治疗的占了大多数,共533例,占受伤病人65.1%,只有34.9%的病人未行手术治疗,两者之比为1.9:1。伤者经过治疗后,470例治愈,占50.6%,360例病情好转,占38.8%,44例伤残,占4.7%,26例死亡,占2.8%,其它情况有29例,占3.1%。
2.6 卫生资源消耗情况
929例伤者的总住院费用为13 843 736元,人均费用14 901.76元,住院总天数为25 870d,平均住院日为27.85d。
3 讨论
3.1 交通伤的分布特征
2005~2006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伤害顺位的第一位均是交通伤,共929例病例,占了总伤害病人数的30.7%。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城市居民急诊和住院治疗、致残障和致死亡的重要原因。1992年feachem等调查结果显示[1],道路交通伤害中伤者人数比死者人数高10~25倍,其中一半以上需住院治疗。卓家同[2]的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的交通事故造成的受伤率(25/10万)和死亡率(6/10万)逐年增长,2000年受伤率比1997年上升了44.25%,死亡率上升了59.08%。
3.2 受伤原因分布
摩托车事故最多,其它机动或非机动车事故次之,第三位是行人与机动车相撞事故。据报道,机动车辆尤其是摩托车剧增是广西交通事故伤害明显上升的主要原因,几乎一半以上的交通事故是摩托车引起的[3]。据南宁市摩托车驾驶员危险行为因素的调查表明,人的因素是引发摩托车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驾驶员未佩戴头盔、未接受培训、无证行驶、超速行驶者、闯红灯者、开车过程中吸烟、打手机等,均是危险行为因素。
3.3 受伤性别、年龄分布
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因道路交通伤害而伤亡的人群分布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2~5:1[4]。本次调查也表明,受伤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达到3.55:1,这和相关研究一致。男性是交通伤的高危人群,这是由于男性暴露于道路交通伤害的机会较多以及他们的个人行为和性格因素所致。本次调查表明,交通伤者以15~44岁的最多,占了总数的68.4%。可见,交通伤对劳动生产主力人群造成了严重影响,有效控制和减少交通伤害的发生,对家庭、社会及国家更是意义重大。
3.4 受伤部位及治疗转归
受伤部位最多的是头颈部,其次是下肢,临床常以颅骨骨折、脑挫伤、颅内损伤、头颈部挫伤及下肢骨折为多。受伤部位与受伤原因有关,摩托车事故是受伤最多的,卓家同[2]的调查发现,广西居民对佩戴头盔对驾驶摩托者头部的保护作用的认知率能达80%以上,但实际上戴头盔的人不足60%,佩戴标准头盔的人不足30%,说明广西居民存在着认知与行为上的差异,而不佩戴头盔驾驶或搭乘摩托车,一旦发生事故即容易造成头颈部受伤,头颈部伤是主要致死原因。
3.5 采取干预措施
包括政府行为、个人行为、环境改进以及健康教育促进等几个方面。主要是:加强司机的安全教育,使其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同时对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其安全自保意识,对减少人群伤害显得非常重要。干预的重点人群是男性青壮年。另外,改善道路交通设施,改善交通环境对减少交通事故也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jacobs g, aaron-thomas a , astrop a . estimating global road fatalities . london :transport research laboratory, 2000.
[2]卓家同,耿文奎,张俊华,等.广西部分地区交通事故伤害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广西预防医学,2003,9(2):80~83.
[3]徐永芳,孟军,陈娜萦.2000~2001年南宁市交通事故伤亡分析[j].广西预防医学,2004,10(1):11~12.
[4]王声 .伤害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