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hbv感染模式分析。方法 乙肝5项指标检测用酶标法。结果 1 000例hbsag阳性者hbv感染模式共出现11种,其中hbsag、hbeab、hbcab感染模式为34.0%,其次hbsag、hbeag、hbcab和hbsag、hbeag感染模式分别为30.1%和10.0%。 结论 hbsag、hbeag、hbcab及 hbsag、hbeag感染模式阳性率高,该群体有较强的传染性,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hbsag阳性;感染模式;从业人员
乙型肝炎是全球性疾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病毒性肝炎之一。全世界约有乙肝携带者3~3.5亿,据报道,我国hbsag感染率大约在10%以上[1]。hbv血清学标志感染模式分析是判断患者病程和传染性的重要依据。从事食品、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中的hbsag阳性者作为传染源,对易感人群构成了很大威胁。为掌握该类人群 hbv感染模式状况及特点,以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6~2007年从事食品、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中的hbsag阳性者中随机抽取男、女性各500人血清的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5项标志物检测资料进行感染模式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6~2007年从事食品、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hbsag阳性者中随机抽取,年龄18~ 30岁之间,男女各500人。均为本地居民。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美国bio-tek全自动酶标仪(elx800);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酶免试剂盒(elisa法)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方法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和质控,对出现有异议或罕见模式的血清标本,均进行二次复检加以确证。
2 结果
2.1 1 000例hbsag阳性者血清乙肝4项指标检测结果
1 000例hbsag阳性者中,hbcab阳性率最高,占81.6%, hbeag、hbeab、hbsab阳性率分别为40.8%、35.6%、3.4%,见表1,经统计,乙肝4项指标阳性率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似[2,3]。表1 1 000例hbsag阳性血清5项乙肝标志物检测结果(略)
2.2 1 000例hbsag阳性者做4项指标检测,共出现11种感染模式,见表2。检出最多的为下面3种模式:“145”模式(通称“小三阳”)阳性率为34.0%;“135”模式(通称“大三阳”)阳性率为30.1%;“15”模式为阳性率15.0%;“13”模式为阳性率10.0%,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结果差异较大[2,3]。表2 三亚市hbsag阳性者hbv感染模式模式(略)
3 讨论
本次检测1 000例hbsag阳性者血清5项指标感染模式有11种,其中“135”及“13”感染模式阳性率分别为30.1%和10.0%,高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结果[1,2],表明该人群体内hbv复制活跃,有较强的传染性,对肝脏损害较大,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可能性较大。公共卫生监督部门对此类食品、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应做好工种调离和定期体检和跟踪管理工作,以减少和防止在易感人群中传播。“145”及 “15”感染模式阳性率分别为30.0%和15.0%,虽然此类人群的传染性相对较弱,但应加强治疗,防止其发展为传染性较强的感染模式。
3.2 “1”感染模式阳性率为6.9%,低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结果[2,3],在理论上称慢性表面抗原携带(健康携带者)或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潜伏后期,提示相关部门在对食品、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进行预防性健康体检及健康评价时,尽可能同时检测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以反映人体感染hbv的真实情况及对易感人群传播的潜在危险性。
人体感染hbv后可造成急性、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少数可并发重型肝炎,在不同的病期、阶段、环境和从事工种不同,由于个体状况的差异,血液样本中的hbv有关标志物可出现不同的组合,呈现多种反应模式[3]。特别是hbsag、hbeag、hbcab及hbsag、hbeag感染模式阳性率高,由于这两种感染模式传染性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价各种反应模式,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付桂英,秦红,杨丹丹,等. 26 217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表达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5):864~865.
[2]李星,赵岩,秦瑛,等.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检出情况及hbv感染模式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4,2(1):28~29.
[3]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