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广西贵港市人体囊虫病流行特点和分布情况。方法 对1986~2006年住院治疗的64例囊虫病人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64例人体囊虫病人中,2例来自邻市,62例来自本市19个乡镇,其中32例(51.61%)来自本市的三里、覃塘和贵城3个镇;职业以农民为主;男女之比为2.76: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1~60岁的青壮年;感染方式以异体感染为主。结论 广西贵港市人体囊虫病具有散在性流行又相对区域性集中分布的特点。
【关键词】 囊虫病;流行病学;分析
囊虫病是我国常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对人类的健康危害大。贵港市是广西囊虫病主要流行区之一[1],迄今,尚无本病系统的调查资料。本文对64例人体囊虫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以了解囊虫病在本市的流行特点和分布情况。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收集1986~2006年来贵港疾控中心就诊住院治疗的人体囊虫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2 诊断标准
皮肌型囊虫病:皮下发现囊虫结节,病理活检查出囊尾蚴。脑型囊虫病:有癫痫样发作,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脑ct检查提示脑囊虫病。混合型囊虫病:具有上述两型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elisa检测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作为各型诊断参考[2]。
2 结果
2.1 性别
64例病人中,男性47例,占总例数的73.44%;女性17例,占26.56%;男女病例数之比为2.76:1。
2.2 年龄:发病年龄最小11岁,最大80岁;其中11~20岁6例,占9.38%,21~30岁13例,占20.31%,31~40岁13例,占20.31%,41~50岁14例,占21.87%,51~60岁14例,占21.87%,61岁以上4例,占6.25%;21~60岁的青壮年占84.38%。
2.3 职业
职业以农民为主,其中农民58例,占90.63%;学生6例,占9.37%。
2.4 地区分布
64例患者中,2.例来自邻市,62例来自本市19个乡镇,占全市总乡镇数的63.33%。其中三里镇14例、覃圹镇9例、贵城镇9例,共32例,占来诊病例总数的50%。
2.5 发病时间分布
2000年以前发病57例,占89.06%;2000年以后发病7例,占10.94%。
2.6 感染方式
大便中有绦虫节片排出史19例,占29.69%;有食“米猪肉”史36例,占56.25%。
2.7 临床分型
皮肌型囊虫病25例,占39.06%;脑型囊虫病22例,占34.38%;混合型囊虫病17例,占26.56% 。
2.8 病程
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19年,平均4年。其中1~4年43例,占67.19%;5~9年14例,占21.88%;10~14年0例,占0%;15~19年1例,占1.56%。
2.9 诊断
64例病人患病后最早1年确诊,最迟19年确诊,平均4年确诊;在2年内确诊的:25例皮肌型中有17例,占60.71%;22例脑型中有5例,占22.73%;17例混合型中有6例,占35.29%。三型患者共有28例,占43.75%。
2.10 治疗
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二种方法,单用吡喹酮治疗55例,2例脑型患者因脑室积水,先手术后再用吡喹酮治疗。64例患者中,治愈57例,治愈率89.06%;死亡7例,其中2例分别死于合并肺癌和浸润型肺结核,脑型3例和混合型2例属危重症,死于脑疝。
3 讨论
目前,广西囊虫病流行比较严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本组64例囊虫病患者,除2例来自邻市,其余62例来自本市19个乡镇,占全市30个乡镇的63.33%,尚未包括到上级单位或兄弟市、县治疗者,说明贵港市囊虫病流行比较广泛。但是,62例本市籍囊虫病患者中,有32例来自本市的三里、覃塘和贵城镇。显示贵港市囊虫病流行具有散在性又相对区域性集中分布的特点。因此,在制订防治措施时,除了考虑全市普遍的因素之外,尚要有重点地加大上述3个镇的防治力度,才能尽快控制囊虫病在全市的流行。
本组病例所见,囊虫感染男性高于女性,好发于21~60岁青壮年,职业以农民为主,与方文的调查结果相似[4]。这与该年龄段的人活动范围广,在外就餐多,感染机会也多有关。在64例患者中,36例(占56.25%)有明确的吃“米猪肉”史,说明对囊虫病知识的缺乏,也是囊虫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开展防治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男性青壮年农民进行卫生宣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囊虫病因囊虫寄生的部位和数目不同,其症状复杂多变,临床表现各异,加上基层医务人员对本病认识不足,所以误诊、漏诊较多。本组病例平均4年才能确诊,2年内确诊的仅有43.75%,一例患者甚至长达19年才能确诊,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害。因此,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对本病基础知识的培训,已经刻不容缓。
致谢:本文承蒙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树林副主任医师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罗光汉,周桂英,单晓阳.猪囊虫病303例流行病学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5,12(1):65~66.
[2]戴伟,王蕴倩,张春运.囊虫病免疫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1,14(3):227.
[3]许隆祺,蒋则孝,周长海,等.我国囊尾蚴病分布情况调查[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9,12(1):31.
[4]方文.1986~1998年大理州人群猪带绦虫/囊虫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寄生虫防治杂志,2001,14(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