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临海市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特征,评价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临海市2007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防治监测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07年共上报流行性出血热病人32例,年发病率为2.81/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呈高度分散性,多见于农村;具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男性多于女性(24:8),多见于青壮年,占87.50%,农民多见,占78.13%。结论 采取疫苗接种、灭鼠和环境整理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其流行。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点;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乙类传染病,是临海市重点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解临海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掌握其流行特征,探讨切合实际的控制措施,防止爆发流行,为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提科学依据[1]。现对临海市2007年ehf流行情况及防治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疫情资料为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病例资料,并由防疫人员对每例出血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疫情的三间分布,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录入电脑,利用excel软件进行相应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疾病的三间分布
2.1.1 地区分布
疾病呈高度分散,32例病人分布在10个镇(街道),即杜桥6例,白水洋、沿江各5例,东塍4例,桃渚、上盘各3例,大洋、邵家渡各2例,汛桥、涌催各1例。杜桥、白水洋、沿江、东塍4个镇(街道)占发病总数的62.50%。
2.1.2 时间分布
从图1可知,10月同1月发病人数最多,共13例,占总发病数40.63%,2、9、11三个月发病最少,每月仅1例病人,见图1。
2.1.3 年龄、性别、职业分布
年龄最小21岁,最大74岁,以35~60岁人群发病较多,共28例,占总发病数87.50%,其他年龄组发病较少见。在性别分布中,男性发病24例,女性8例,男性发病占总数75.00%。在职业分布中,农民25例,占总数78.13%,渔民3例,工人3例,家务1例。
2.2 病例诊断分类
现将出血热病人特异性抗体阳性者(用eilsa法)定为实验室诊断;病人出血热临床表现典型,抗体检测阴性者定为临床诊断病例;经对各监测医院住院病历汇总统计,实验室诊断病例15例,临床诊断17例,实验室诊断病例占总发病数46.88%。
2.3 各监测医院诊断符合率情况
通过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各医院监测点上报的出血热病例进行核实诊断,台州医院共上报出血热病人33例,误诊8例,诊断符合率为75.76%;市一医院上报4例,排除1例,诊断符合率为75.00%;台州市立医院、桃渚镇中心卫生院各报了2例,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4例全部符合出血热病例诊断。
2.4 鼠类密度监测情况
2007年临海市疾控中心在市区全年开展鼠密度监测(分特殊行业、一般行业、居民区、窗口单位、绿化带),密度监测采用夹日法,全年共布放有效中型铁夹74 832只,捕鼠53只,全年市区平均鼠密度为0.71%。市农业局植保站在全市各镇街道选择东、西、南、北、中5个监测点开展常年鼠情监测,全年共布放有效中型铁夹6 200只次,捕鼠110只,全年平均鼠密度为1.74%。属基本无鼠害。
3 讨论
3.1 临海市2007年流行性出血热的疾病三间分布和全省基本一致,以秋冬季发病为主,高峰为10月和次年1月,同浙江省各地资料报告不一致的是无明显春季小高峰。病例呈高度分散性,无明显聚集现象,且多发于农村,以青壮年男性农民多见[1]。这同各地文献资料报告基本一致。
3.2 从鼠情监测资料中可以看出,鼠密度监测市区平均为0.71%,乡镇街道平均为1.74%,农村高于城市。由于农民和渔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病观念缺乏,加之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接触鼠类和被鼠类污染物品的机会较多,暴露于出血热的机会较多,所以感染发病的人数较多[2]。
3.3 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普遍易感,无论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发病,但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群发病率有很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感染机会的大小。流行性出血热是通过鼠类特别是野鼠(浙江省主要为黑线姬鼠)传播的,每年十月份开始,农民开始收割稻谷,皮肤破损机会增加,带毒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乘机通过皮肤、黏膜进入,从而引起接触者的感染[1]。由于下田劳作的多为男性青壮年农民,因此,发病率较高。临海市2007年的资料分析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职业分布、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都符合以上特征。
3.4 从个案调查汇总资料分析,部分监测医院的疫情报告诊断符合率不高(只有75%),提示临床医生平时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传染病的诊断符合率;另外,医院门诊医生作出传染病的诊断报告后,医院传染病房医生发现原诊断有误,应及时作疫情更正报告,也可以提高疫情报告准确率。
3.5 在本病的防控措施方面,除了加强卫生宣教,提高市民的自我防护能力外,主要是采取以防鼠、灭鼠和环境整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2007年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全市开展大规模春秋二次灭鼠运动,有效的降低了鼠类密度(全年市区平均鼠密度为0.71%,农村全年平均鼠密度为1.74%),传染源数量的减少,对控制该病的流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防鼠、灭鼠及环境治理工作,减少传染源数量,切断传播途径,对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具有重要意义。
3.6 大力开展出血热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力[2],是目前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措施,临海市自1999年开始接种流行性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已接种6万多人份,到目前为止,所有接种者没有1人发生出血热,证明疫苗的免疫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值得各地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卫胜,王志强. 2005年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3):193~194.
[2]罗成旺,唐淑英,陈化新. 1999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监测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6):44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