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干卒中;偏瘫;临床分析
以偏瘫为表现的脑血管病既往多认为是大脑半球病变[1],笔者近5年来临床诊治16例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脑干血管病,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20~79岁,平均56.3岁;20~39岁2例(12.5%),40~49岁3例(18.8%),50~59岁5例(31.3%),60~69岁3例(18.8%),≥70岁以上3例(18.8%)。脑干出血5例(31.3%),脑干梗死11例(68.7%)。有高血压病史12例,脑卒中史2例,冠心病史2例,糖尿病史3例,风心病史2例。
1.2 起病过程 11例脑干梗死中,突然发病5例,动态起病6例;5例脑干出血中,突然发病4例,缓慢起病1例。16例均以偏瘫为主要表现,其中8例表现为言语不清,右侧肢体偏瘫、中枢性面舌瘫;5例表现为言语不清,左侧肢体偏瘫、中枢性面舌瘫。昏迷者4例,其中3例为脑干出血。意识模糊8例,其中2例为脑干出血;嗜睡4例,为脑干梗死;抽搐1例,为脑干出血。
1.3 辅助检查及诊断 5例患者在发病第1、4天ct扫描均正常,第5~7天mri显示均有脑干腹侧不规则病灶,边缘不清,大小约0.5 cm×0.6 cm~1.5c m×1.8 cm,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诊为脑干梗死。6例ct扫描显示为脑干上部腹侧不规则约0.4 cm×0.75 cm~0.8 cm×1.85 cm低密度病灶,诊为脑干梗死。5例ct扫描显示为脑干上部、中脑下部有0.42c m×0.85 cm~0.87 cm×1.82 cm不规则高密度影,第4脑室受压变形,诊为脑干出血。
1.4 治疗及结果 脑干梗死11例,经脱水、扩张脑血管、对症等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脑干出血5例,经脱水、止血等治疗,1例死亡。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的建议”评价疗效,基本痊愈8例(50.0%),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90%~100%,生活能力达0~1级;显著好转4例(25.0%),积分减少50%~89%,生活能力达0~3级;好转2例(12.5%),积分减少20%~49%;恶化1例(6.3%),积分增加≥20%;死亡1例(6.3%),为脑干出血,死于脑疝形成。
2 讨论
本组病例的共同特点为急性起病,出现偏瘫和言语障碍,病变部位在脑干腹侧。临床表现酷似大脑半球病变,但经ct及mri检查后证实为脑干腹侧病变。本组病例经治疗15例取得较好疗效,1例死亡,表明脑干卒中虽然病情凶险,经积极治疗仍可获得良好效果[2]。
既往认为脑干病变多出现交叉瘫[3],自从ct及mri用于临床以来,发现脑干病变可以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其中之一就是偏瘫,这是因为病变局限在脑干腹侧中上部,损伤高于脑干和延髓交界部而表现为偏瘫、言语障碍[4]。
脑干病变的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构音障碍,系影响了皮质脑干束所致。在临床工作中,遇有偏瘫而ct未见大脑半球病灶,要想到可能存在脑干病变,必要时行mri检查,以减少误诊及漏诊[5]。
脑干血管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中有所增加,且有年轻化倾向。本组病例年龄最小为20岁,40岁以上占87.5%,50~59岁发病最多(占31.3%)。脑干梗死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栓塞性血管病;脑干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其次为颅内血管发育异常等。临床上应积极防治动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风心病,将中老年人作为预防重点的同时,对青年人也应重视,以减少青年人脑干血管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侯熙德,主编.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3.
2 黄明威,宋兰欣,黄力平.脑干脑梗死偏瘫康复治疗18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8):817818.
3 王维沧,主编.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
4 陈彦,王芳,韩玉晶. 以偏瘫为主症的脑干血管病4例临证报道[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1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