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实习教学模式下医学生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某医学院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分别作为教改组和传统组,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评估教学效果。结果: 不同实习模式下学生对课程总体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的认知态度在“提高解决实际统计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促进师生互动”上回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均以教改组的肯定回答比例为高。结论: 与传统组相比,新的实习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方面显得更为重要,但还有待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医学统计学; 教学效果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其中实验课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长期以来,传统的医学统计学实习教学一般是在某一章节理论知识讲授完之后,安排一次相应内容的统计实习课。实习课上,指导老师在重复理论课内容后再布置相应章节的作业,学生利用计算器套用课本例题格式,参照公式进行统计运算、作练习、交作业。然而这种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生的需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学中“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参与性主动性差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不足等弊端[2]。因此尝试将pbl教学法运用于医学统计学的实验教学,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某院2007级临床医学d班和e班本科生168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急救医学和心理学作为传统组(即lbl组,83人),口腔医学和儿科专业学生作为教改组(即pbl组,85人)。
1.2 教学方法
lbl组实习教学模式是仅安排学生做教科书上的有关思考题和练习题,pbl组实习教学模式是指除安排学生做教科书上的有关思考题和练习题之外,还指导学生进行医学统计学相关内容的案例讨论,具体过程如下:老师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完成后,将本章节相关内容的案例及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课时提前以小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和准备,实习课时由指导老师引导各小组讨论并做出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两组的授课时数相同,均为18学时。
1.3 调查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来源地、高考得分等)和认知态度等。调查表在pbl组和lbl组同时统一发放,学生当场填完经核实无漏项后当场收回。
1.4 统计分析方法
资料经统一编码后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由2人2次平行录入,在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及整理后形成最终分析数据库;数据分析应用spss for windows 12.0 统计软件包,使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率等指标进行资料的一般性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进行两组资料均数和构成比的比较。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本研究共有学生168 名,其中pbl组85人,lbl组83人。两组学生入学前的数学基础(以数学成绩占高考成绩的百分比计算)、性别、来源地、户籍构成差异和年龄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资料的人口学特征上具有可比性,均衡性较好。具体见表1。贵阳医学院学报 35卷 1期严 征等 不同实习模式下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表1 pbl组和lbl组的一般情况比较(
2.2 不同实习模式的课程总体评价(重要程度)
在回答“你认为《医学统计学》对你今后从事医学专业工作的重要程度?”时,两组学生回答选项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认为“有必要”的比例为最多,“没有必要”为最少。具体见表2。表2 pbl组和lbl组课程重要性和主观兴趣的比较
2.3 不同实习模式的认知态度比较
对实习模式教学效果的认知态度涉及5题,具体内容见表3。经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认知态度在“提高解决实际统计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和“促进师生互动”上回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均以pbl组的肯定回答比例为高,但其余项目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pbl组和lbl组的认知态度肯定回答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及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3]。医学统计学是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科研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贯穿了医学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对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无论何种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要程度的看法并无差异,即均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明确认识到医学统计学对今后医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甚至还有二三成的学生对此表示“不清楚或不知道”。这可能一方面是因为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医学统计学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某些章节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公式难以辨别和记忆;另一方面是因为医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能力和记忆力较强,而数学演算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因此学生对学习医学统计学的认同程度低,普遍存在畏难和烦躁情绪,甚至有个别同学表达出“应该取缔”这门课程的过激观点。
虽然目前大多数pbl研究采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其教学效果[4~6],然而由于这一方式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出题教师和带教教师的水平及侧重点不同结果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医学统计学这一应用学科的教学改革目标并不是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关键是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理论知识去解决医学科研实际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学生的主观评价应该是最能直观反映教学的效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与lbl组比较,pbl组在“提高解决实际统计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促进师生互动”三方面给予了较高的肯定,说明本次以问题为主的pbl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和应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方面显得更为重要。
综上所述,pbl方法为医学生将来在实践中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学生畏难情绪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医学统计学课程常需要涉及纷繁复杂的数学理论和公式,学生或教师常常将学习兴趣的缺乏与较低的数学基础联系起来,但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两组学生的数学基础并无差异,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可首先考虑从高年资、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中开展,在学校硬件设施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应淡化计算,注重统计学基本概念的学习、统计思维的培养,然后以点带面完成全校学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2)考核方式单一。作为方法性、技巧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统计学来说,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统计学知识的学习水平和运用能力,应转向多形式的评估方法(如笔试、机考等),尤其应大大增加平时(或实习)成绩的比例。例如本次教学改革活动中,不同于lbl法中学生的实习成绩单纯是以每次作业的成绩相加取平均来计分,pbl模式下带教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具体到每一位组员则采取小组自评方式进行,二者结合形成个人的本次实习成绩,这一评分方式的出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小组之间和小组内部的学习和竞争,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萍玉,谢书阳.pbl教学法在医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医学教育探索,2008(9):932-934.
[2]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 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8):72-74.
[3]胡刚,罗雯,张芳林,等. 试论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02(4):317-318.
[4]徐继承,黄水平,孙桂香,等. 两种不同实验教学模式下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26):195-196.
[5]鲁彦,赵红宇,姚嵩坡,等. 问题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6):52.
[6]任景霞.对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初探[j].右江医学,2005(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