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名吸毒劳教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研究
2006年1月25日,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报告显示:全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6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截至2005年年底,吸毒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28.8万人,占评估总数的44.3%。对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当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加强多部门合作,在高危、重点、敏感人群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积极发现和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阻断其传播已成共识。吸毒者是艾滋病的重点人群,为了解这一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评价,笔者于2005年3月~2006年2月对广东省某戒毒劳教所新收容的2000名吸毒劳教人员进行了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并对其进行效果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5年3月~2006年2月广东省某戒毒劳教所所收容的、并符合阿片类物质依赖诊断标准的2000名吸毒劳教人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对每个新收容的吸毒劳教人员进行吸毒史、吸毒量、年龄、学历等数据的基线调查;根据研究目的,参考有关文献 [1,2] ,设计调查问卷,内防与治疗。 容涉及吸毒劳教人员对艾滋病知识教育的需求、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及相关态度等,每批200人先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健康教育。采用开设图片展览、张贴海报、举办咨询活动、发放传单、开设艾滋病知识和安全套使用等讲座的方法,分10批次对新收容的吸毒劳教人员进行为期30d的健康教育。每批200人在教育前后均使用同一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匿名答卷,当场交卷。教育前后各收回有效答卷2000份。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软件录入,采用χ 2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口学特征 2000名吸毒劳教人员全为男性。平均年龄:30.91±5.26岁(19~48岁);籍贯:阳江市籍763例,江门市籍726例,肇庆市籍365例,湛江市籍146例;婚姻状况:未婚1183例,已婚715例,离婚102例;文化程度:高中192例,初中656例,小学1023例,文盲95例,不详34例;职业:无业1843例,不详157例。
2.2 吸毒情况 2000名吸毒劳教人员中,静脉注射毒品者1860例,烫吸毒品者140例,使用毒品都是从黑市购买的海洛因。平均吸毒时间:7.14±3.41a(1~15a);平均每天吸毒量:0.92±0.37g(0.3~2.0g)。1860例静脉吸毒劳教人员中76.5%有共用注射器史。
2.3 性行为史 2000名吸毒劳教人员中既往有婚外性行为的(多性伴)占60%,男性同性性行为占2.2%,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的仅占11.5%。
2.4 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后,吸毒劳教人员对艾滋病知识回答的正确率有所提高,见表1。经χ 2 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对吸毒劳教人员进行艾滋病知识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4.1 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 经过教育,吸毒劳教人员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 表1 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n=2000)
2.4.2 对共用注射器的认识 教育前后对照,教育前吸毒劳教人员对共用注射器会传播艾滋病缺乏认识,共用注射器的占74.45%,教育后吸毒劳教人员表示以后会共用注射器吸毒的比例降为31.50%。 2.4.3 对使用安全套的态度 教育前,吸毒劳教人员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是11.5%,教育后,吸毒人员表示以后会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上升至81.35%。
2.4.4 对于男性同性性行为的认识 教育前吸毒劳教人员对男性同性性行为会传播艾滋病认识不足,有正确认识的仅占35.30%,教育后则提高至78.60%。
2.4.5 对于艾滋病的态度 见表2。经χ 2 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教育前吸毒劳教人员普遍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持排斥态度,觉得应该远离他们,而且对艾滋病十分恐慌,教育后吸毒劳教人员认为应该容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应鼓励他们去积极治疗,在做好保护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和他们交往。而且,其中的艾滋病病人还认识到感染艾滋病病毒是自己吸毒所致,应该远离家人以保护家人免受艾滋病病毒感染,不应报复社会。他们还愿意告诉某此人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情况。采用逃避及自杀的比例也相应减少。
2.4.6 对于戒断毒品的态度 见表3。经χ 2 检验 均有统计学意义。吸毒劳教人员认识到静脉吸毒会传播艾滋病,因此,他们戒断毒品的决心也大大增强,即使以后无法戒掉毒品,也会使用美莎酮替代疗法,或者自己去购买注射器,不和别人共用注射器。
3 讨论
两次调查是在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前后、在劳教所新收容的2000名吸毒劳教人员中进行的。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前吸毒劳教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后知晓率有显著提高,其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这些说明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1 仍需加强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 调查显示,吸毒劳教人员对艾滋病知识了解不全,经过培训和干预,吸毒劳教人员对艾滋病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有显著提高。这为他们在劳教戒毒期间和回归社会以后,改变不良行为而降低艾滋病传播和做到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另外,吸毒劳教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便于集中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通过对吸毒劳教人员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使其对艾滋病的态度发生积极的变化,本次研究证明效果较好。吸毒劳教人员来自社会,还要回到社会,他们大多没有稳定的职业,流 表2 健康教育前后2000名吸毒劳教人员对艾滋病的态度比较动性大,隐藏在他们周围的吸毒者还有很多,吸毒人群文化素质较低,而且易脱离社会,很难受到健康教育。所以利用在劳教戒毒期间对吸毒劳教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并通过他们回归社会后向这些特殊吸毒群体进行宣传。因此,加强对劳教所所收容的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有利于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降低艾滋病的传播,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艾滋病。
劳教所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可以聘请社会预防艾滋病专家为吸毒劳教人员举行艾滋病知识的讲座;还应对劳教所的干警进行全面培训,让他们具备一定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并且在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中经常对吸毒劳教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干预,从而建立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长效机制。
3.2 要加快在社区推行交换针具,美莎酮替代疗法等项目的建设 调查显示,对于回归社会后无法彻底戒掉毒品的吸毒者,他们会选择美莎酮替代疗法来防范艾滋病。还有些静脉注射吸毒者会选择使用自己的注射器,或者是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吸毒。
另外,对高危人群干预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掌握预防疾病的知识和方法。因为,无论是提供清洁针具、安全套还是美沙酮,都只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在发放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获得有关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有学者指出,宣传教育与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 [3] 。目前没有治愈艾滋病的特效药物,行为干预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 [4] 。
【参考文献】
[1] 孟立竹. 新时期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实务全书 [m].北京: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2005.325-331.
[2] 张辉,朱效科,董笑月,等.天津市部分高校学生艾滋病有关知识态度现况调查及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2,8(6):346-376.
[3] 曾毅.宣传教育与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j]. 中国健康教育 ,2003,19(11):846-848.
[4] 吴尊友.行为干预是目前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0,6(4):221-223.
【基金项目】2005年度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2005574);广东省财政厅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粤财农[2004]375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