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县2007至2009年妇科病普查结果分析
【关键词】 育龄妇女; 妇科病;普查
妇科病普查是女性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促进女性健康的有效措施。从而实现对妇科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的减少妇科疾病的患病率,对广大女性的生殖健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国民素质。为了解卢龙县已婚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现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同时为政府制定妇幼保健方针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卢龙县医院参与的2007至2009年妇科病普查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考我院的2007至2009年卢龙县城镇和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普查数据资料,实查8 125例,患有妇科病总人数3 809例。人口资料来源于卢龙县统计局。
1.2 方法
对普查表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由专业的医务人员对普查项目中的白带常规,阴道镜检查,宫颈刮片,乳房视触诊及b型超声(b超)检查,子宫、附件、盆腔的b超检查结果进行分类汇总。
1.3 诊断标准
各种妇科病诊断依据乐杰主编的第六版《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1]。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妇科病患病情况
3年中妇科病普查实查人数8 125例,查出患有妇科病总人数3 809例,妇科病患病率46.88%,并对其进行了有效治疗;年龄20~73岁,以30~40岁最多,为1 837例,占患病人数的48.23%(1 837/3 809);宫颈糜烂患病率居妇科病之首,占31.13%(2 528/8 125),其次为阴道炎患病率为6.92%(562/8 125),以细菌性阴道炎为主;其他疾病包括外阴营养不良、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壁囊肿、阴道前壁膨出等;5例乳腺癌和2例宫颈癌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见表1。 表1 3809例妇科病发病情况
2.2 各年患病率情况
3年患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2,p<0.05),并逐年下降。同患数病的构成比各年差异不大(χ2=1.74,p>0.05)。见表2。表2 3年普查的患病率情况表
2.3 城镇和农村患病情况
不难看出农村患病率明显高于城镇(p<0.05)。见表3。表3 城镇和乡村患病情况比较
2.4 近3年妇女常见病发病情况 3年患病率及平均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宫颈糜烂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阴道炎患病率比2007年、2008年及平均患病率均高(p<0.05)。附件炎、乳腺增生的患病率3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表4 近3年妇女常见病发病情况表
3 讨论
3.1 重视和支持妇科病的普查工作,提高女性的生殖健康水平
此次妇科病普查实查人数8 125例,患病人数3 809例,妇科病实际患病率为46.88%,低于王秀芬[2]报道的杭州萧山(60.35%),高于吕冠明等[3]报道的昆山(28.82%),患病率随逐年下降但在国内比较仍处于较高发病率。本次调查显示,宫颈糜烂发病率有逐年下降趋势,但阴道炎发病率上升,特别是霉菌性阴道炎患病较高,这可能与当今妇女的卫生习惯有关,有报道显示,滥用抗菌素,经常冲洗阴道易引起霉菌性阴道炎[4]。宫颈糜烂是妇科病最常见的疾病,正常情况下,宫颈具有多种防御功能,但宫颈易受分娩、宫颈操作的损伤,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抗感染能力差,一旦发生感染,很难将病原体清除,而导致慢性宫颈炎症。虽然外阴和阴道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但由于其后与肛门邻近,易受污染,外阴和阴道又是性交、分娩和各种宫腔操作部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从而导致各种阴道炎的发生。因此要加强对广大女性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知识宣传,使之树立良好的观念,减少对生殖道的损伤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3.2 城镇女性的妇科病患病率低于乡村
其原因可能与县区人口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健康意识相对较高有关,另外可能也与县区医疗单位多,交通发达有一定关系,我县总人口43万,农村人口要为33万,这也提示我们的妇科病普查应该采取预防为主,以乡镇为重点的原则。
3.3 建立健全妇科病普查普治制度, 提高妇科病普查质量
本次普查妇科病主要为宫颈糜烂 、阴道炎 、宫颈息肉、附件炎、子宫肌瘤这与全国其他几个地区普查结果相一致,说明这5种疾病仍然严重威胁着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加大对妇科病普查管理力度和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妇科病普查制度,提高妇科病普查质量,使妇科病普查成为一项经常性制度化的工作。加大对妇科病普查和卫生知识宣传力度,加大对广大女性的健康教育,努力营造积极参加妇科病普查的良好舆论氛围。几千年封建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世俗偏见的影响,社会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形成,事实上仍然存在着男女不等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中尤为突出。事业、家庭、婚姻、之女等因素,都会给女性的生理、心里带来很大的压力,会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如女性内分泌疾病、生殖系统的癌症、乳腺疾病等。因此,广大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选用合格的女性卫生用品,采用避孕节育措施,避免过多的人工流产的同时,也要提高精神和心里健康素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以便更好的参与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 .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6313.
2 王秀芬.51701例已婚妇科病普查分析.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3,10:45.
3 吕冠明,杨文红,罗晓明,等.昆山市2002~2004年妇科病普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881189.
4 刘菲,耿力,卢丹,等.女性不同人群下生殖道感染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8,23: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