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农村中小学生结核菌感染者预防服药调查
【关键词】 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结核菌感染;结核病;预防性服药
对于已感染结核菌而尚未发病的人群,给予抗结核药物预防结核病的发病称为化学预防,又称药物预防。自从高效、安全、价廉的抗结核菌药物问世,使结核病的化学预防性服药成为可能[1]。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预防结核菌传染方法之前,严峻的结核病现状使人们对已感染结核菌而尚未发病的人群预防性服药以预防结核病的发病这一措施引起高度的重视。有资料报道,农村学生阳性率、强阳性率及患病率均高于城市[2]。所以本研究将农村中小学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通过结核菌素试验来推断我市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中结核菌感染现状,并进行预防性服药,经过1年的观察,对其结核病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我市所辖县(市、区)随机抽取农村中小学各3所,结合2008年中小学健康体检对5 084例在校生进行ppd筛查,将筛查出的结核菌感染者(除外已患结核病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分组:在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2/3学生作为服药组,在征得家长和本人同意并确认无心、肝、肾和精神等疾患后,给予化学药物预防;未用药者为对照组。
1.2.2 预防服药:服药组随机分为方案1、方案2两种方案,服药期间同服保肝药物并每月化验一次肝功能,由家长或校医督导用药,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真实填写服药记录卡,出现异常者及时停药并进行保护性治疗;观察记录其他不良反应并及时给予处理;对服药组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规律用药,完成疗程。
方案1: 异烟肼300 mg/d(体重<50 kg者,5~10 mg/kg ,每日 ≤300 mg),每日1次,早晨空腹口服,疗程 6个月。
方案2: 异烟肼+利福喷丁联合短程预防方案:异烟肼15 mg/kg(≤600 mg/d)+利福喷丁10 mg/kg(≤600 mg/d),每周2次,早晨空腹口服,疗程3个月。
1.2.3 观察项目:观察半年内、1年内各组结核病发病情况;用药的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调查学生结核菌感染情况 在5 084例受试者中,阳性2 142例,占42.1%;强阳性649例,占12.8 %。密切接触组阳性、强阳性率都最高,3组阳性、强阳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24,p<0.05)。见表1。
2.2 不同组别结核病发病情况 服药组规律完成疗程296人,1年内未发生结核病例;而对照组半年内有2人发病,发病率为0.8%;1年内共发病5人,发病率为1.9 %。2组1年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照组结核病发病情况 对照组及未服药组各类人群1年内共有5人患病,其中无卡痕组2人,密切接触组3人,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3,p<0.05)。见表3。
2.4 用药的不良反应情况 用药不良反应主要是出现胃肠反应,发生率为2.3%;其次为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0.8%;其他为末梢神经炎,发生率为0.3%。见表4。
表1 所调查学生ppd试验反应状况例(%)
组别阳性强阳性
有卡痕组(n=3 796)1636(43.1)387(10.2)
无卡痕组(n=963)274(28.5)147(15.3)
密切接触组(n=325)232(71.4)115(35.4)
合计(n=5 084)2142(42.1)649(12.8)
表2 不同组别结核病发病情况
组别半年内发病1年内发病
服药组(n=296)0(0)0(0)
未服药组(n=265)2(0.8)5(1.9)
合计(n=561)2(0.4)5(1.9)
表3 对照组结核病发病情况例(%)
组别半年内发病1年内发病
有卡痕组(n=152)0(0)0(0)
无卡痕组(n=64)1(1.6)2(3.1)
密切接触组(n=49)1(2.0)3(6.1)
合计(n=265)2(0.8)5(1.9)
表4 用药不良反应情况例(%)
组别
肝功能异常胃肠反应末梢神经炎
方案1(n=192)1(0.5)4(2.1)1(0.5)
方案2(n=192)2(1.0)5(2.6)0(0)
合计(n=384)3(0.8)9(2.3)1(0.3)
3 讨论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有1/10的人将有发生结核病的危险[3],其中54%在感染结核后1年内发病[4]。
本次资料显示我市农村中小学生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强阳性率高,分别达到42.1%和12.8%,明显高于多数资料的报道。表明在我市农村中小学结核菌感染率高,学生结核病疫情不容乐观,防治形势严峻;通过对强阳性学生的预防性服药研究,结果显示1年内结核病发病率服药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有非常显著的预防效果;服药期间加强督导管理,同服保肝药物,学生发生不良反应人数不多,反应不重,药物相对安全有效;在未预防服药的对照组中的无卡痕组1年内发病率达到3.1%,密切接触组1年内发病率达6.1%,提示在对学生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服药时更要关注这部分高危人群中的重点人群。
农村地区因经济欠发达、医疗水平较低、群众健康意识淡薄、流动人口和结核病患者较多等因素,成为结核病的主要发病地区。学校因学生人员密集,学习压力大,容易导结核病的发生和爆发流行,建议加强学校尤其农村学生的结核病防治水平,及时发现传染源,并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肖和平主编.结核病防治新进展.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51.
2 王爱霞主编.临床医护人员培训指南.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
3 江载芳,易著文主编.实用小儿结核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4 宋文虎主编.结核病学进展.第1版.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