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07至200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健康人群带菌监测分析
【关键词】 流脑 带菌率 监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冬春季节发生和流行,以儿童多见。河北省在1967年曾发生流脑大流行,发病率279.37/10万,病死率4.65%[1]。由于流脑疫苗的广泛使用,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流行周期被打破。2000年以后,河北省的流脑发病率已控制在1/10万以下的较低水平。为了解河北省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有效控制流脑的爆发、流行,根据国家监测方案要求,河北省持续开展了流脑健康人群带菌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河北省11个市,每年分别选择1个农村监测点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0~、5~、10~、15~、25~、35~、45~岁年龄组人群,每组至少调查15人。
1.2 监测时间及内容 根据河北省历年流脑发病时间分布,选择1、3、5月作为流行的前、中、后期,采集调查对象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带菌检测。
1.3 检测方法 对采集的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氏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脑膜炎奈瑟氏菌血清分群鉴定。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流行期健康人群带菌率 2007年共监测3 618人,阳性58人,阳性率1.60%。其中流行前期监测1 143人,阳性24人,阳性率2.10%;流行中期监测1 256人,阳性19人,阳性率1.51%;流行后期监测1 219人,阳性15人,阳性率1.23%。流行后期较流行前期下降了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8年共监测3 842人。阳性105人,阳性率2.73%。其中流行前期监测1 212人,阳性48人,阳性率3.96%;流行中期监测1 266人,阳性36人,阳性率2.84%;流行后期监测1 364人,阳性21人,阳性率1.54%。流行后期较流行前期下降了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8年带菌率较2007年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不同地区健康人群带菌率 监测结果显示,各地带菌率监测结果差距较大,2年均以邢台、邯郸、沧州等市带菌率高。各市健康人群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河北省2007至2008年各市流脑健康人群带菌监测结果
2.3 不同年龄组人群带菌率 2年带菌率均以5~24年龄组高。各年龄组间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表2 河北省2007至2008年流脑健康人群不同年龄组带菌状况
2.4 不同菌群分布状况 2007、2008年共检出流脑菌株163株,其中a群32株、b群36株、c群40株、其他群13株、未分群32株,分别占30.48%、34.29%、38.10%、12.38%、30.48%。可见流脑带菌以c群为主,其次为b群、a群。见表3。表3 河北省2007至2008年流脑健康人群菌群分布
3 讨论
流脑的流行主要与人群的流脑带菌情况和血清抗体水平有关[2]。由于流脑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鼻咽部,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且不宜被发现,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3]。对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进行监测可以了解该人群的菌群变迁情况。河北省两年流脑带菌率监测结果显示,2007年带菌率为1.60%,2008年带菌率为2.73%,带菌率均较低,说明近期引起流脑广泛流行的可能性不大。各市带菌率调查结果差异较大,一方面表明存在地域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各地的标本采集、检验技术等有关,应密切关注邢台、邯郸、沧州等地流脑病例发生情况。
河北省流脑健康人群带菌菌群分布以c群、b群、a群为主,c群有增加趋势,应密切关注其变化。脑膜炎奈瑟菌b群带菌率较高,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b群流脑疫苗,一旦易感人群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发生流脑疫情,也要密切注意[4]。带菌率在流脑的流行前期、中期、后期呈下降趋势。流行前期高于流行期的检出率,其原因有待进一步验证。
从年龄带菌率来看,以5~24年龄组为高,与此年龄段人群学习、工作等活动范围广,接触机会相对增多有关。因此在流脑流行期开展健康人群带菌监测,特别是在流行期对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群的带菌监测,可以初步了解当年可能流行的优势菌群,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对降低流脑发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会宾,李瑛主编.辉煌五十年:河北省卫生防疫站发展简史(1949~1999).第1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21.
2 毕诚,马福宝,何国虹,等.江苏省流脑流行前期健康人群血清与病原学监测.疾病监测,2003,18:429431.
3 彭文伟,李兰娟,乔光彦主编.传染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
4 胡绪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的监测与预防.中国公共卫生,2004,20:63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