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部分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河北地区 老年人群 发病率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及其相关骨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重要的卫生保健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属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骨强度下降,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且为完全骨折,骨折后发生再次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一旦发生,愈合缓慢,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我们在河北省部分地区老年人群中进行骨质疏松发病率调查的基础上,同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为今后更好地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我国常见老年疾病现状和特点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的要求,以居委会为单位随机抽样选择河北省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保定市、衡水市和唐山市60岁以上的常驻城市居民为城市人口,每个调查点最少100例,共实际调查644例,其中男317例,女327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1.7岁;以村委会为单位随机抽样选择石家庄栾城县、邢台隆尧县、邯郸永年县、保定徐水县、衡水安平县和唐山遵化县60岁以上的长驻村民作为农村人口,每个调查点最少100例,实际调查618例,其中男289例,女329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9岁;城乡共调查1 262例,其中男606例,女656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2.2岁。所有调查对象肝肾功能正常,排除影响骨代谢的各种疾病。
1.2 方法
1.2.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标准[1]:老年人骨结构异常,60岁后曾有因摔倒或其它非暴力性骨折,陈旧性畸形愈合病史,且经市级及以上医疗单位的明确诊断记录,有确切的诊断时间和部位、有x线片或x线报告单。
1.2.2 调查方法:由骨科专业和内分泌专业医生完成,调查开始前组织集中培训,现场调查采用逐户、逐人、面对面直接的问卷调查,结合社区健康档案记录骨折史。
1.2.3 骨密度测定:采用法国osteocore 3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骨密度测量,测量部位为2~4腰椎前后位和左侧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粗隆),对于有骨折病史组检测非骨折侧。每日测量前均进行仪器校正。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直线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年龄、性别、发病率比较 河北部分地区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总发生率为19.36%,其中男性6.10%,女性13.26%,男女之间骨折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年龄、性别、发病率比较注:与男性比较,*p<0.01
2.2 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发生部位的调查 河北部分地区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部位,男性依次为股骨颈、粗隆间、脊柱骨折多见,女性则依次为前臂远端、粗隆间、股骨颈和脊柱。见表2。表2 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部位调查
2.3 骨折发生原因及季节调查 本组髋部和前臂远端骨折的发生原因多为滑(跌)倒,锥体骨折多由非创伤性活动引起。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在冬季最高,其次为夏季,春秋季较少。
2.4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变化 骨折组骨密度值明显低于无骨折组,bmd值与骨折发生率呈明显负相关(r=-0.966,p<0.01)。3 讨论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随增龄而骨量减少、骨纤维结构异常,骨脆性增加,仅因轻度暴力或非创伤性因素导致的骨折,又称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寿命将不断延长,与此密切相关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证实目前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较前些年有明显增加,并且与增龄有一定关系[2]。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的人数约为8 400万,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积极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质疏松的发生一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其机制可能与女性随着绝经期的到来,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此时出现快速的以松质骨为主的骨量丢失,而男性无明显的性激素改变,骨量丢失呈现出缓慢过程[3,4],我们的研究与国内外类似研究结论一致。
骨转换在骨小梁表面进行,松质骨的骨小梁表面积大,因此富含松质骨的骨组织如股骨近端、脊柱椎体等在老化过程中骨量丢失较快,骨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更易遭受破坏而发生骨折。我们的研究显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部位依次为股骨颈、粗隆间、脊柱骨折多见,女性则依次为前臂远端、粗隆间、股骨颈和脊柱。除骨密度降低是随年龄增加而高发的主要因素外,老年人骨骼肌力量下降、人体运动协调性和平衡性降低也是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的重要因素[5,6]。发生在髋部的骨折无论男女,患者的死亡危险性都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任何年龄段的髋部骨折的死亡率,男性大于女性;发生在椎体的骨折,女性高于男性,主要表现为身高缩短、驼背畸形,严重者可影响心肺功能;老年人前臂远端骨折,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主要危害在于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据文献报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有以下趋势:白种人明显高于黄种人,寒冷地区高于温暖地区,冬季高于夏秋季,城市人口高于农村人口。我们的研究与国内同类研究比较,发病特点符合以上规律[7]。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骨质疏松症和骨矿盐疾病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症和骨矿盐疾病基础与临床,2006,5:131135.
2 朱汉民,张韵,朱小颖,等.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及8年间患病率变化.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9:8992.
3 lane jm,rilay eh,wirganawicz pz.osteoporo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 bone joint surg,1996,78a:618632.
4 peacock m,koller dl,fishburn t,et al.sexspecific and nonsexspecific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ibute to normal variation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men.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5,90:30603066.
5 naves m,diazlopez jb,gomez c,et al.determinants of incidence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in the female spanish population older than 50. osteoporos int,2005,16:20132017.
6 徐栋梁,李佛保,陈维清,等.广州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骨关节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7375.
7 johnell o,kanis j.epidemiology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osteoporos int,2005,16(suppl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