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1993年至2005年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分析
【关键词】 邯郸市 病毒性 肝炎 流行趋势
病毒性肝炎(肝炎)历年来在我市传染病发病中占重要地位,其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为探讨我市病毒性肝炎发病趋势,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为制定控制策略以及确定未来工作方向和重点提供依据,本文对1993年至2005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病毒性肝炎发病资料来源于邯郸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3年至2005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统计年报表、疫情资料汇编及疫情专题调查报告。人口资料来源于邯郸市统计局统计年鉴,以常住本地人口的病例列入统计。
1.2 资料处理与分析方法
运用foxpr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的三间分布及动态变化。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
从1993年至2005年13年间全市累计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29 825例, 平均年发病率为27.87/10万。死亡17例,死亡率为0.02/10万。此13年邯郸市病毒性肝炎未出现某一型肝炎的大流行,2005年报告发病数最多(4 083例,47.19/10万);最少的是1998年(1 068例,13.23/10万)(见表1)。病毒性肝炎发病率1993年至1998年为下降趋势,而1998年以后又开始上升。
2.2 病原学分型
我市自1990年开始实行肝炎病原学分型报告,以后病原学分型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13年中由1993年的77.43%上升到2005年的95.13%。26 111例经病原学分型的患者中以乙型肝炎(19 401例)和甲型肝炎(6 464例)为主,占病毒性肝炎总数的93.41%。
我市甲、乙型肝炎发病率呈现相反变化趋势:甲型肝炎发病率持续下降,从1993年的16.31/10万下降到2005年的5.25/10万,但乙型肝炎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同期从7.58/10万升高到38.83/10万。病毒性肝炎中甲、乙型肝炎的构成比有较大的变化,甲型肝炎从1993 年的52.70%下降到2005年的11.12%,而同期乙型肝炎从24.49%上升到82.29%,未分类型肝炎构成比从22.57%下降为4.87%。
2.3 地区分布
各县(市)、区均有病例发生,13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邯山区,46.29/10万,其次是丛台区44.63/10万,复兴区41.37/10万,发病率最低的是肥乡县,11.81/10万。
2.4 时间分布
病毒性肝炎全年均有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2.5 人群分布
职业以农民47.02%(14 024/29 825)和工人16.62(4 957/29 825)为主,其次是学生10.71%(3 195/29 825)、干部8.48%(2 528/29 825)、儿童(包括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8.11%(2 420/29 825)、家务及待业6.83%(2 036/29 825)和离退休人员2.23%(665/29 825)。表1 邯郸市1993年至2005年病毒性肝炎分型发病情况例(略)
2.6 年龄及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78岁,13年中病毒性肝炎发病均以青壮年(20~44岁)为主,占总病例数的42.98%(12 819/29 825),10岁以下儿童占8.46%(2 522/29 825)。病例中以男性发病为主,男女比例为1∶0.38(21 612/8 213),男性发病率为20.19/10万,女性发病率为7.67/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邯郸市1993年至2005年13年间病毒性肝炎平均发病率为27.87/10万,发病率波动在13.23~47.19/10万之间,发病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分析2003年发病率下降的原因为非典期间广大人民群众高度重视个人卫生和自我保护,使实际发病率降低。另一方面,由于非典期间特殊的医疗环境导致肝炎发病后到正规医院就诊较少,漏报率增加,使报告发病率降低。
13年间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平均占全市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5.34%,在传染病发病中的位次位于痢疾和肺结核之后,居第三位,这和我国病毒性肝炎总发病率居于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1]不符,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我国近十几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甲型肝炎占主导地位转变为现在的乙型肝炎占主导地位,严重影响着人群健康[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在重点人群中开展了大量的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工作,甲肝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同时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各型肝炎中其构成比从1993年的24.49%逐年上升至2005年的82.29%,与全国情况基本相似[3],已成为现阶段肝炎中的最主要型别。
1992年至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57.6%,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8%[4],是我国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各型肝炎中其构成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不足1/5上升到目前的3/4以上。分析原因: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密切接触传播,这些途径和人们的社会观念和行为方式有关。近年来由于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而感染经血传播肝炎的越来越多,因此必须加强医院消毒管理及血液和血液制品的管理,以杜绝医源性感染[5]。针对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的现象,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摸清具体的原因,为制定控制策略与措施提供技术支持[6]。
【参考文献】
1 王晓军,张荣珍,胡苑笙,等.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研究.疾病监测,2004,19:290.
2 王兴勤,丁德超,孙宝影.山东省枣庄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实验和流行病学杂志,2002,16:267269.
3 詹美云,毕胜利.病毒性肝炎.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指南,2000:2545.
4 陈敏生,袁东,蒋清.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的若干思考.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311312.
5 于新源.大连开发区1994~2002年病毒性肝炎流行概况及特征.中国卫生统计,2005,4:268.
6 王晓军,张荣珍,胡苑笙,等.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研究.疾病监测,2004,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