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附103例分析)
【关键词】 腰椎间盘;腰椎后缘软骨结节;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发病机理,提高对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临床表现和ct特征。结果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典型ct表现为:①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局部骨质缺损,边缘硬化;②骨皮质撕裂向椎管内移位;③硬膜囊、神经根受压,常合并椎间盘突出,侧隐窝变窄。结论 ct扫描检查能明确诊断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是诊断lpmn的有效检查方法。
【关键词】 腰椎间盘;腰椎后缘软骨结节;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是指发生于腰椎椎体后缘的软骨结节,其特征性的x线表现是椎体后缘局限性骨质缺损,其后方有一骨块突入椎管,是边缘性软骨结节的一种特殊类型[1]。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易被误诊。为此,笔者收集了103例lpmn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病机理及ct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103例lpmn中,男性72例,女性31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1 岁,其中以21至40岁最多,共79例。 34例有外伤史,病史3~28年。
2.临床表现 腰骶部疼痛96例,占93.2%,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66例,占64.1%,间歇性跛行36例,占34.9%。主要体征有腰椎叩、压痛92例,占89.3%,直腿抬高试验阳性76例,占73.8%,下肢肌力减退32例,占31.1%,膝反射减弱或消失34例,占33.0%,踝反射减弱或消失44例,占42.7%。
3.检查方法 ct扫描设备采用toshiba的tct300型ct机,层厚5 mm,层距5 mm,扫描范围包括腰3~4、腰4~5、腰5~骶1椎间盘,扫描平面与椎间隙平行。结 果 1.发病部位 103例中,单发88例,多发15例,共118个软骨结节,位于腰3椎体后下缘4个,占3.4%,腰4后上缘23个,占19.5%,腰4后下缘38个,占32.2%,腰5后上缘20个,占16.9%,腰5后下缘16个,占13.6%,骶1后上缘17个,占14.4%。
2.影像学表现 ①局限性骨质缺损:椎体后缘类圆形或多边形骨质缺损,位于椎体后1/2至1/3处,大小为4.2 mm×5.8 mm至22 mm×28 mm不等,缺损部位位于正中者58个,正中偏一侧者60个。椎体后缘有弧形或切迹状骨质缺损,缺损区内见椎间盘组织,ct值从70~108 hu,边缘硬化,厚约2~6 mm。②椎管内游离骨块:118个结节中均有椎管内游离骨块,呈弧形或条状并突入椎管内,骨块可全部或部分与椎体分离。其中有16个骨块呈碎裂或分裂状。骨碎块分别位于缺损区正后方者78个,侧后方者40个。完全游离的有83个,部分与椎体骨皮质相连的有35个。骨块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的有107例,合并压迫神经根有72个,侧隐窝变窄有64个。典型图例见图1、图2位,右侧神经根受压。
讨 论
1.发病机制 lpmn的发病机制类似椎缘骨,青少年时期存在解剖误陷,骨突环与椎体连接间的薄弱区域存在骨化障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脊柱在很长时间内承受各种应力作用,使椎间盘组织疝入椎体与骨突间的薄弱区域,逐渐形成软骨结节,骨突环后段因此被挤压进入椎管内骨化形成软骨结节后壁[2],常被误认为是椎体后缘骨折[3]。手术病理证实缺损区为髓核组织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2.影像学特征 lpmn的ct特征表现为椎体后缘类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区,大小不一,位于椎体后缘正中或偏于一侧,密度与椎间盘一致,边缘清楚,周边可见厚薄不一的硬化带,缺损区后缘可见游离骨块向椎管内撕裂移位,并压迫硬膜囊、神经根。由于lpmn存在骨突环与椎体连接间的薄弱区域,使髓核后突的阻力降低,从而促进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本组资料还显示,发生腰4椎体后上缘及后下缘的软骨结节约占52.4%,推测可能与下腰椎是躯体活动最大的支撑区、活动度较大,其椎体终板边缘最易受损有关[4]。
3.鉴别诊断 由于对lpmn认识不足,常导致漏诊或误诊,本病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①椎体后纵韧带钙化:表现为椎体后缘弧形线状高密度影,与椎体边缘平行,而无椎体骨质缺损、边缘硬化表现。②腰椎间盘钙化:发生在椎间盘内,以椎间盘中部层面为主,椎体后缘以突出的椎间盘成分为主,伴以条状或弧形状钙化,而无椎体骨质缺损等表现。③骨折:常有急性外伤病史,撕裂之骨块呈块状多见,而缺损区无骨质硬化表现,较少合并椎间盘突出。④骨质破坏:以骨质破坏为主,无骨质硬化表现,破坏区其形态、密度与lpmn明显不同。
总之,ct不仅可显示lpmn的部位、大小、后突程度,而且还可能显示lpmn、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与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折等进行鉴别,应用ct检查诊断软骨结节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来宾.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4):240-243.
[2]杜乃瑄,郭德安.腰椎软骨结节ct、mri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6(3):230-232.
[3]秦 杰,梁会峰,刘家勇.14例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诊断分析[j].颈腰痛杂志,2001,22(3):215-217.
[4]周 仪.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的影像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4):306.
作者:林益良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放射科,广西贵港 53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