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加外浴治疗风寒型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临床观察要求的风寒型荨麻疹病例62例,通过辨证论治选用祛风散寒,温阳扶正的中药内服加外浴温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痊愈16例,显效31例,进步8例,无效7例,临床有效率达88.7%。结论 通过中药内服加外浴温洗治疗风寒型荨麻疹,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荨麻疹 风寒型 中药内服加温洗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62例均来自本院,男23例,女39例;年龄14~46岁之间,平均28.4岁;病程1~14个月;均有遇风着凉后周身起风团的病史。临床表现:出汗着风或受寒后,出现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或瓷白色风团、瘙痒;伴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 治疗方法
2.1中药内服
2.1.1基本方:防风、独活、川芎、薄荷、蝉蜕、甘草各10g,桂枝、白术、茯苓、白芍、黄芪、丹皮、槐花、丹参各15g,白蒺藜、地肤子各20g。
2.1.2加减:阳虚重者加用仙茅、淫羊藿;夜寐难安者加用酸枣仁、合欢花、夜交藤各20g;气虚重者加黄芪30g、党参20g。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各20g。易汗者加用龙骨,牡蛎各20g;
2.1.3用法:每日一剂,水煎2次,取汁混匀,分2次温服。10剂为一疗程,一般用药2~3疗程。服药期间,注意防寒保暖,忌生冷,辛辣、荤腥食品。
2.2外浴温洗
2.2.1基本方:荆芥30g,防风30g,蝉蜕15g苦参25g,白鲜皮20g,蛇床子20g,地肤子20g,土茯苓40g。
2.2.2用法:上药加水3000ml,煮沸后温度降至40℃左右,或温度以患者能适应为度,外浴温洗。日一次,每次加热放温后外洗。注意保暖。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皮肤性病学》相关标准。痊愈:以用药后风团数量及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直至不发作者,作为临床痊愈;以用药后风团发作数量及频率逐渐减少但有少量风团或间有发作者为显效;以用药后,发作频率减少不多,中断治疗或服用它药者为效果不明。
3.2治疗结果 临床观察62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31例,进步8例,效果不明7例,临床有效率达88.7%。
4 小结
4.1概述 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鬼风疙瘩”,是一种常见的主要表现于皮肤粘膜的疾病,以其复发性、迅发速止的风团伴剧烈瘙痒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慢性两种。
荨麻疹其病因复杂繁复,中医认为其发生或由情志内伤,冲任失调;或因肝肾不足,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荤腥动风之品;或因肠寄生虫,致肠胃湿热;或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因久病耗伤气血,血虚生风,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根据荨麻疹发病的机制,临床上将其分为风热相搏型、风寒外束型、毒热燔营型、肠胃湿热型、卫气不固型、脾失健运型、血瘀阻络型、气血亏虚型、冲任不调型、阴虚血热型等10种症候。风寒型荨麻疹在临床上较常见,治疗及时得当,很多可以治愈;部分因治疗失时,调理防护不当等因,可变成慢性,迁延反复。在急、慢性荨麻疹中,风寒型都占有一定比例。
很多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都与自身体质有关。风寒型荨麻疹临床多因出汗受风着凉,或平素体虚、久病气血亏虚不能卫外固表,冒风受寒而起。中医认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体虚致表虚卫外不固,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出汗时,人体皮肤腠理开张,突受风感寒,气血骤然淤滞不通,故多用黄芪、白术补气固表,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用桂枝,散表寒、温经络;薄荷、防风、独活疏风散寒;苦参、蝉蜕、地肤子疏风除湿止痒,苦参总碱能抑制环磷酸二酯酶,提高细胞内环磷腺苷,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茯苓、白芍、丹皮、丹参、川芎等具有活血、行血、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作用。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中医辨证特点之一就是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把体表之间、脏腑之间,体表与脏腑之间联系在一起,相互贯通。中药温热外浴,除了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还通过药液的温热起到行气血、温经络、消淤阻的作用。外浴的中药,通过经络系统作用于五脏六腑;内服药液通过经络系统流转到皮肤粘膜。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维波教授通过多年研究根据经络的流动性、循经感传现象、低电流阻现象及高振动声的特性,认为中医的经络就是西医学中的组织液,并发现组织液在经络偱行路线上流动快、流量大。而荨麻疹的发病部位为皮肤粘膜,病理为多种因素所致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成分渗出血管,导致的局限性水肿性损伤。且通过药液的温热作用于皮肤,加快了皮肤气血的运行,使荨麻疹中淤积皮下粘膜的水肿,通过加快血液、组织液的循环达到疏通消散的作用,从而加快疹块的消退,缩短病时。据此,通过中药内服加温热外洗治疗荨麻疹,其机理可明,其疗效确切。
4.2中药治疗优势 现代研究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类。免疫性者是因致敏因子进入体内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引起,故西医临床治疗荨麻疹以抗组胺药物为主,但因多半抗组胺药均有药后困倦、嗜睡等副作用,导致工作、学习精神不足,许多高空作业,或从事机器运转工作的人因注意力不集中,易发生意外,故不适宜服用,而中药相对无此缺点,且疗效确切。且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受到内、外多种致病因子作用而发病,提高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抵抗能力,对减少荨麻疹发生有很大意义。而中药在这点上有很大优势,补气、养血、健脾、益肝肾的药物多具有此功能,如党参、黄芪、白术、当归、大枣、山萸肉、山药、熟地、白芍等、菟丝子、仙灵脾、黄精、紫河车等都有良好增强机体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4.3治疗难点 荨麻疹因病因繁复,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病因难究,故如何预防荨麻疹的发生及减少其复发是治疗难点。而风寒型荨麻疹在急、慢性荨麻疹中比较常见。尤其北方因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春季风大,外出穿着不够保暖,长期反复温差刺激,导致风寒型荨麻疹的发生较多,故除药物治疗用外,临床护理上,调适寒温,加强保暖,减少不良刺激、增强体质,对减少风寒型荨麻疹的发生也有很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李元文,张丰川.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皮肤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欧阳恒.中医皮科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张恒.熏洗疗法原理探究[j].中医药研究,199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