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脑卒中患者合并抑郁等心理障碍比例比较明显,并与病人的康复效果息息相关,脑卒中病人住院后应尽早进行心理测试,并结合测试结果采取相应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措施。文章通过临床资料分析脑卒中患者治疗方法,并采取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何必合并心理障碍进行临床分析。
【关键词】 脑卒中病人 心理障碍 护理措施
脑血管疾病是是威胁中、老年生命健康最重要的疾病,其具有出血起病急、发展迅速、致残及致死率高的特点,但其发生率不尽相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段时间是合并抑郁的高峰期,与病人的康复效果息息相关。作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心理干预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院210例病人自2004自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男138例,女72例,年龄42~78岁。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经头颅ct、mri证实为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11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78例,发生2 次以上脑卒中患者30例。
1.2 bvunnstrom分级检测:全部病人在治疗前后同时做运动功能检测,采用hamd、barthel 指数和nihss评定抑郁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满意指数、流利程度和理解能力。
1.3 治疗方法
1.3.1缺血性脑卒的治疗手段:根据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进行对照治疗。
1.3.2护理: 针对病人的临床观察、心理状况,结合scl-90评定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3.2.1焦虑为特点的心理障碍:患者起病急、重,且有肢体功能障碍,毫无心理准备,加之伤后多因疼痛、呼吸困难而情绪紧张,入院后病情日趋好转,但仍然不能下床活动,洗漱、吃饭和穿衣等基本活动只能在床上进行,特别是部分患者颅内出血,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出现肢体瘫痪、或不能说话、沟通障碍,而且恢复时间较长,加重了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他们易产生较强烈心理反应。因此积极给予病人心理安慰,帮助建立积极情绪,使病人消除焦虑、急躁情绪,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障碍,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心满意足愉快配合治疗,在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应主动接近患者,进行有技巧的谈话,关心体贴患者,理解患者的痛苦,操作中要做到准确、及时、有效,一定最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患者的处境,面带笑容,做好沟通,取得患者好感和信任。
1.3.2.2抑郁症患者:此类患者的比例甚至更高,情绪低落、悲观厌世,有的会自我损伤身体,或是有自我惩罚,甚至有自我虐待的倾向。对此类病人要仔细观察因势利导,断不可放任自流,护理人员应亲切耐心,关怀和体谅,语气温和,倾听患者的诉说和主官感觉,结合使用诱导倾诉,让病人发泄愤怒后,然后再诱导心理上的平衡、理智、积极等态度的萌发,充分了解病情与患者的思想状况与要求,并将分析的初步结果与患者共同讨论,这样不仅有助于有助于功能障碍的恢复,也可分散患者内心的痛苦,此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转移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2.3孤独感: 医护人员应设法了解其心理状况,多与患者交谈,促使患者自身建立良好的心态,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1.3.3治疗抑郁症:(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分大于16分时,在一定的护理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加用抗抑郁药合并认知治疗。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发作次数及治疗前后 (scl - 90),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自评抑郁量表(sds), 两组的有效率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两组病人康复训练七周上、下肢运动功能、言语功能及生活质量取得满意效果,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l。
2.3两组病人生活质量以及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疗效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2。

表l 两组病人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言语功能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表2 两组病人康复治疗前后生活能力比较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通常会出现忧郁、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和、失眠等症状的发生,当病人同时具备精神分裂和情感障碍时,可能会进一步引起下肢神经及肌肉萎缩,加重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stroke)常为急性起病的,患者由健康人变为自身不活动、不能行走、食欲下降的紧张状态,往往不愿意与人交往,不能面对现实,严重者甚至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如果在原有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作为辅助治疗加心理干预措施,消除或减轻患者的言语、运动功能障碍,心理和情感障碍等。将有助于促进康复。本文结果也显示虽然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疗效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平衡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应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参 考 文 献
[1]徐俊冕,张丽,等编写.医学心理学[m].上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力主编.医学心理治疗 [f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周庆,涂珍碧,王蒙.百忧解对帕金森氏病伴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j].山东大学,2009,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