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汇集4家医院,对1200例阑尾切除术各种方法的回顾,在阑尾全切术和次全切除术两种术式的基础上,归纳出10种方法,并分别对这10种方法的适应症和手术操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评价和探讨,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 阑尾切除术 方法 疗效
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有两种,全阑尾切除术与次全阑尾切除术。所谓全阑尾切除术就是在盲肠盲端部切除阑尾,再修补盲肠壁上的创口,所谓阑尾次全切术就是保留有数毫米的阑尾基底部(又称阑尾根部,残端或称残株)尚未切除。由于阑尾形态、病变的不同及阑尾位置的变异,对阑尾切除术在具体处理操作方法上也就不同,方法繁多各有优缺点。本文通过汇聚4家医院,对1200例阑尾切除术的回顾与总结,有以下10种手术方法常用于临床,现予以介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671例,女529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0岁,其中老年阑尾炎80例,小儿阑尾炎72例,中青年1048例。
1.2 10种方法各占例数:(1)单纯结扎法41例,(2)单纯荷包缝合内翻埋入法15例,(3)单纯结扎加单纯荷包缝合内翻埋入法503例,(4)单扎加“8”字缝合包埋法472例,(5)间断缝合包埋法49例,(6)阑尾根部黏膜剥离包埋法12例,(7)辱式缝合包埋法37例,(8)盲肠盲端部全切除阑尾法14例,(9)盲肠盲端黏膜下全切除阑尾法15例,(10)特殊情况下的阑尾切除法42例。
2 适应症和手术方法
2.1 单纯结扎法:适用于阑尾根部炎症较重,又累及盲肠使肠壁水肿,增厚,变脆时应用。手术方法是:在阑尾根部用血管钳压榨后用1-4号线,在压榨痕上结扎,距结扎线结0.5cm处钳夹,在钳夹近端切断阑尾,阑尾残端常规用三棒消毒即完成,为了消灭创面和防止残端线脱落形成肠瘘,可用阑尾系膜或肠脂垂加覆盖。
2.2 单纯荷包缝合内翻埋入法:适用于阑尾根部炎性反应明显,组织水肿脆弱而肠壁基本正常或有轻度的炎性反应者。手术方法是阑尾根部不作结扎,距阑尾根部0.3cm切除阑尾,在盲肠壁上距阑尾根部0.5-0.8cm在用4号线做浆肌层荷包,向盲肠腔内按压残端使之内翻,收紧荷包线包埋,再做浆肌层间断缝合3-5针加强。
2.3 单纯结扎法加单纯荷包缝合内翻埋入法:即前所述2.1、2.2两法合为一法,是目前通用的常规方法。
2.4 单纯结扎加“8”字缝合包埋法:适用于除阑尾根部坏疽和根部粗大直径超过1.5cm之外者,其余各种情况的阑尾残端包埋。手术方法是:单纯结扎阑尾根部,切除阑尾,残端常规消毒,以阑尾残端为中心,距此0.5-0.8cm在盲肠壁用4号线在盲肠壁浆肌层做“8”字缝合,向下按压残端,收紧缝线作结,将阑尾残端包埋在盲肠壁内。
2.5 间断缝合包埋法:适用于阑尾根部粗大,直径超过1.5cm者,手术方法是:先在阑尾根部的盲肠壁上对角各缝1针作牵引线,在阑尾根部边切边间断缝合盲肠端外加肌层缝合。
2.6 阑尾根部黏膜剥离包埋法:适用于阑尾根部无坏死,无穿孔,优以阑尾根部炎性增生肥厚者,手术方法是:在距阑尾根部约1.5cm处,把浆肌层环行或梭行切开,在于黏膜下层之间钝性向阑尾根部黏膜剥离出黏膜管,用4号丝线结扎阑尾根部黏膜并切断,常规消毒残端黏膜,用1号线对缘间断缝合浆肌层3-4针,并将阑尾黏膜残端入浆肌层深面包埋。
2.7 褥式缝合包埋法:适用于阑尾根部化脓,穿孔或盲肠壁炎性反应较重者,手术方法是:全切除阑尾,用浆肌层水平褥式缝合盲肠壁,外加间断浆肌层缝合,另切口置烟卷式或乳胶片引流。
2.8 盲肠盲端部全切除阑尾法:适用于盲肠无炎症,阑尾根部无穿孔,回盲部粘连少,阑尾暴露良好操作方便者,手术方法是:用直血管钳夹住阑尾盲肠交界处,在距血管钳2mm盲肠壁上用0--0铬制羊肠线作连续褥式全层缝合,然后紧靠血管钳盲肠侧切除阑尾,收紧结扎褥式全层缝合,再用细丝线间断缝合盲肠浆肌层,以覆盖并加强第一层盲肠褥式缝合处。
2.9 盲肠盲端黏膜下全切除阑尾法是:适用于各型病理改变的阑尾炎,优以盲肠壁有炎症充血水肿者更易剥离。手术方法是:结扎阑尾系膜后,钝性扩大阑尾根部系膜二层之间的间隙至盲肠盲端顶部黏膜下,用园头剪刀钝性剥离盲肠端顶部黏膜下层约0.8cm宽1周。在阑尾与盲肠交界处剪短浆肌层1周(也可边剥离边剪短)。即暴露盲肠盲端部黏膜,在此黏膜近侧结扎,距结扎线结0.2cm处切断盲肠黏膜,黏膜残端常规消毒。在盲肠壁上(分离的浆肌层)荷包口缝合包埋黏膜残端,在间断或浆肌“8”字缝合埋盖与加固荷包口形缝合线,并将阑尾系膜残端骑跨结扎于上。
2.10 特殊情况下的阑尾切除法:阑尾在腹膜后并粘连固定,不能勉强常规切除者,可采用逆行切除法,手术方法是先在基底部切断阑尾,再处理残端,然后分段切断系膜,切断整个阑尾。阑尾和周围粘连甚紧或是骑跨髂血管而炎症严重的盆腔位阑尾,手术法是:在阑尾近1/3处环行切开阑尾1周之浆肌层达黏膜下层,先钝性向阑尾近端剥离出黏膜管,在根部结扎黏膜管,残端消毒后,包埋残端,再钝性剥离远端抽出阑尾黏膜管,余下的浆肌层管不作处理。对于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如腹腔内已有脓液,可清除脓液后关闭腹腔,另切口置烟卷式或乳胶片作引流。如阑尾已脱落,尽量取出,闭合盲肠壁,以仿形成肠瘘。如脓肿已局限在右下腹,病情平稳,給予抗生素并加强支持疗法,促进脓液的吸收,脓肿消退。
3 讨论与评价
阑尾切除术的10种处理方法,可较满意的处理各种情况下的阑尾病变,下面就其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分别给予讨论与评价:
3.1 单纯结扎法:操作简便,缺点有产生粘连、肠瘘残殊炎的可能性。
3.2 单纯荷包缝合内翻埋入法: 优点是不易产生粘连和肠瘘,缺点是:残端出血流入盲肠腔内,大便隐血长期阳性,残端形成肉芽肿等。
3.3 单纯结扎法和单纯荷包口形缝合内翻埋入法,是目前较为通用的常规方法,优点是避免了单纯结扎与单纯荷包内翻埋入的缺点。缺点是在盲肠壁上形成了一个“死腔”阑尾残株形成脓肿,易形成粘连等。
3.4 单纯结扎加“8”缝合包埋法:此法完全可以代替单纯结扎法加荷包内埋埋入法,操作简单,也有包埋残端,防止粘连的作用,如有炎性惨出液则能从“8”字缝合的两侧间隙引出,防止了荷包脓肿的形成。目前也有采用“s”“z”缝合包埋的。
3.5 间断缝合包埋法:阑尾根部粗大者,荷包缝合包埋既困难,张力又大致荷包裂开,采用此法,有缝合严密,不留死腔,无张力,愈合好等优点。
3.6 阑尾根部黏膜剥离包埋法:操作精细适应症少,未能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3.7 褥式缝合包埋法:阑尾根部坏疽,穿孔较常见,阑尾全切后,褥式内翻缝合盲肠壁,避免了坏疽病灶向盲肠的蔓延,在正常组织上缝合,缝合严密,愈合牢固。缺点是易污染腹腔,造成腹腔感染。
3.8 盲肠盲端黏膜下阑尾全切除法:优点是:全切除了阑尾,避免了阑尾残端因炎性变引起腹膜反应和术后肠粘连,消除了盲肠壁上的死腔,不易形成脓肿,避免了肠瘘,残端肉芽肿形成等。缺点是:全层缝合盲肠可能污染腹腔,缝合欠仔细可引起肠瘘,回盲部暴露不良操作困难,阑尾根部穿孔或盲肠炎症重不适合本法。由于上述缺点未能得到临床上广泛应用。
3.9 盲肠盲端黏膜下阑尾全切除法:优点是:全切除了阑尾简化了手术操作,既不打开盲肠腔而又有效的杜绝了盲肠污染腹腔,增加了识别肠壁三层的组织结构的能力。缺点是对手术者手术技巧要求稍高,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3.10 特殊情况下阑尾切除术:本法是在参照以上方法基础上,具体情况给具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