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直丝弓与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正ii类错 畸形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评价。方法 选取50例经直丝弓或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结束的患者,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评定,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直丝弓组咬合关系比方丝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直丝弓组平均疗程缩短4个月。结论 应用直丝弓技术疗程短,矫治结果优于方丝弓技术。
【关键词】 直丝弓矫治器 方丝弓矫治器 ii类错 畸形 疗效评价
安氏ii类错 畸形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错 畸形,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于2000年组织对全国七个地区的25392名乳牙期、替牙期和恒牙初期儿童和青少年,以个别正常 为标准的错 畸形患病率的调查,安氏ii类错 的患病率,乳牙期10.10%,替牙期25.77%,恒牙初期19.41%[1]。
安氏ii类错 畸形的矫治方法多种多样,方丝弓矫治技术与直丝弓矫治技术是当今固定矫治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2种,二者在治疗各类错 畸形时的疗效也是大家所公认的,合理的运用二者中任意一种技术均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直丝弓矫治技术由于将方丝弓矫治技术中的3种序列弯曲包含在托槽的设计当中,从而简化了临床操作,缩短了就诊时间,同时使牙齿定位更加准确[2]。因此,目前在国内外正畸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作者将临床中严格筛选的50例患者分两组采用2种技术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对比。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在我院正畸科矫治结束的ii类错 畸形患者50例,要求有完整的治疗前后模型,且未经过正颌外科手术治疗。根据矫治技术的不同,将患者进行配对分为直丝弓组和方丝弓组,每组25例。5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10~18岁,平均13.10岁,平均疗程23.90个月。
1.2 矫治方法
1.2.1 直丝弓矫治技术 第1组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装直丝弓托槽和带环,排齐整平阶段也利用尖牙向后结扎及末端回弯防止前牙唇倾及覆 加深。第二阶段利用滑动法同时内收6个前牙,此阶段注意使用轻力,并适当在磨牙前弯制后倾弯,内收弯以及前牙区的转矩对牙齿的移动进行控制。最后行牙位的精细调整。
1.2.2 方丝弓矫治技术 第2组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装方丝弓托槽及带环,按照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的步骤首先排齐整平,此阶段采取尖牙向后结扎及末端回弯等措施防止前牙唇倾。第二步牵尖牙向远中,为了减小牙齿移动中的摩擦力此阶段主弓丝采用直径为0.46mm不锈钢圆丝,并在颊面管前弯制停止曲,停止曲要求离开颊面管1.0mm,并与带环牵引钩结扎在一起,颊面管前弯制后倾弯及内收弯可以防止磨牙近中舌向扭转。第三步内收前牙时用关闭曲法,并在曲的近远中弯制“人”字形曲来抵抗前后牙向拔牙隙倾斜。后期进行牙位调整。
1.3 研究方法
1.3.1 par指数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矫治器治疗效果、畸形改善程度及疗程的差异。具体测量评分方法参照richmond等[3]关于par指数的测量标准。
1.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两组测量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直丝弓矫治技术 直丝弓治疗组弓丝使用顺序:排齐整平阶段使用0.30, 0.36, 0.41, 0.46, 0.64mm镍钛丝;关闭间隙时用0.48, 0.64mm不锈钢方丝。直丝弓治疗组疗程最短16.9个月,最长20.7个月,平均18.8个月。
2.2 方丝弓矫治技术 方丝弓治疗组弓丝使用顺序:排齐阶段使用0.30, 0.36, 0.41mm镍钛圆丝;牵尖牙向远中使用0.46mm不锈钢圆丝;内收前牙时使用0.48,0.64mm不锈钢方丝,为确保方丝入槽,尖牙牵到位后用0.46, 0.64mm镍钛方丝排齐1~2个月。方丝弓治疗组疗程最短19.8个月,最长25.2个月,平均22.5个月。
结果显示:在尽可能相同的前提条件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可以简化操作,缩短疗程。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畸形改善程度和疗程的比较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r指数评分和疗程的比较结果
![](https://www.11665.com/medicine/uploadfiles_4320/201107/2011071222440869.gif)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方丝弓矫治技术与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治疗安氏ii类错 畸形时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均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birleland[4]等对par分值和错 畸形的严重程度、治疗难度及疗程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认为par分值可以反映错 畸形的严重程度和治疗难度。同时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par分值减少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治疗前相同的par总分值和相同的拔牙模式作为配伍条件,对两种矫治器的疗效进行比较[5]。
直丝弓矫治器的设计源于方丝弓矫治器,在较少弯制弓丝、有效控制牙齿和矫治程序简洁上有明显优势,是现代固定矫治器的发展方向。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程序相对简单,弓丝改变少,因此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和医生的椅旁操作时间[1]。而方丝弓矫治技术需要在弓丝上弯制各种曲来对牙齿加以控制,不仅延长了椅旁操作时间,而且使矫治器系统内的摩擦力增加,减慢了牙齿移动;又因弯制的各种曲使系统内的力变得较为复杂,因而控制起来难度较大。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直丝弓组治疗结束时后牙排列整齐程度和咬合关系优于方丝弓组;而在矫治前后的差值对比上,直丝弓组的颊 关系和par总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方丝弓组,且直丝弓矫治疗程要小于方丝弓组。充分显示了直丝弓矫治器在有效控制牙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尽管直丝弓矫治技术较方丝弓矫治有明显的优势,但二者总体治疗改善程度是相同的,方丝弓矫治器仍然是直丝弓矫治器的基础,直丝弓矫治技术中支抗控制、在方形弓丝上的牙齿整体移动、转矩移动等重要原理都源于方丝弓矫治技术,正畸医师只有掌握了方丝弓矫治器的根本所在和复杂的弓丝弯制等技术才能深刻理解体会直丝弓矫治技术的理念和精髓,在使用、推广直丝弓矫治技术上才有更广泛的治疗前景。
参 考 文 献
[1]阎燕,傅民魁.alexander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 的临床分析[j].口腔正畸学杂志,2002,9(1):4-7.
[2]曾祥龙.现代口腔正畸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17,233.
[3]richmond s, shaw wc,roberrts ct,et al. the par index(peerassessment rating): methods to determine outcome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 terms of improvement and standards[j]. eur j orthod,1992,14(3):180-187.
[4]birkeland k,furevik j,boe oe,et al.evaluation of 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changes by the par index[j].eur j orthod,1997,19(3):279-288.
[5]缪耀强,莫如昌,王传贵,等.par指数在评估矫治结果中的临床应用[j].口腔正畸学,1998,5(4):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