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头痛宁胶囊与西比灵联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中药组用头痛宁胶囊,西药组用西比灵胶囊,联合组使用头痛宁胶囊和西比灵胶囊,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中药组控制显效率为55.0%,西药组控制显效率为50.0%,联合组控制显效率为85.0%。结论 头痛宁胶囊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明显优于中、西药单独一组应用的疗效。
【关键词】 头痛宁胶囊 西比灵 联合治疗 偏头痛
我院自2009年2月~2010年6月采用头痛宁胶囊与西比灵联合治疗偏头痛40例,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根据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的偏痛头诊断标准[1],选择病情在1年以上,且每月发作至少2次以上的偏头痛患者为入选对象。排除高血压、颅内占位、癫痫及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孕妇及有明显出血倾向的头痛患者。
1.2 一般资料 将12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8~45岁,平均(33.1±7.1)岁,病程3~28年,平均(16.1±7.1)年。头痛发作程度(按头痛发作时伴随的植物神经反应及对日常活动影响的程度分4级):ⅰ级为头痛轻微,植物神经反应不明显,日常活动不受影响,共12例;ⅱ级为头痛较重,伴有轻微植物神经反应,日常活动受影响的程度不超过50%,共12例;ⅲ级为头痛影响正常活动超过50%以上,但不必卧床休息,共10例;ⅳ级为头痛发作时植物神经反应明显,必须卧床休息,共6例。西药组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17~42岁,平均(31.6±7.8)岁,病程5~27年,平均(16.3±7.2)年。ⅰ级13例,ⅱ级12例,ⅲ级10例,ⅳ级5例。联合组40例,其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16~43岁,平均(30.1±7.2)岁,病程4~29年,平均(17.1±6.4)年。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1例,ⅳ级7例。
1.3 方法 中药组给予头痛宁胶囊(每粒0.4g,陕西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2g,每日3次;西药组给予西比灵(每粒5mg,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每日睡前服用;联合组使用头痛宁胶囊和西比灵,剂量同中药组和西药组。3组均连续服用3个月进行疗效评定。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孙增华等[2]偏头痛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控制:疗效结束后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1个月不发病;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以上;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50%;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以下。
2.2 3组疗效比较 中药组控制5例,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控显率55%,总有效率95.0%;西药组控制4例,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控显率50%,总有效率90.0%;联合组控制13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1例,控显率85.0%,总有效率97.5%。3组的总有效率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联合组的控显率明显高于中药组,亦明显高于西药组,而中药组与西药组的显效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不良反应 西药组治疗初期1例患者出现嗜睡,联合组1例患者出现纳差、嗜睡,以上2例患者症状程度均较轻,能坚持服药完成疗程。
3 讨论
头痛一般是指头上部区域的疼痛,即从眼眶至枕下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偏头痛患者进行短期的治疗观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前,主要学说认为[2]偏头痛是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引起颅内外血管及神经功能失调而导致的慢性复发性头痛。
西比灵为哌嗪类钙离子拮抗药,阻滞t型钙通道,阻止过滤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防止脑血管痉挛,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对抗5-ht和组织胺的作用,可起到保护脑细胞并防止反应性颅内外血管扩张引起的头痛发作。
中医学认为偏头痛主要病机为外感或内伤所致头部脉络阻闭,神机受累,清窍不利。治宜平肝熄风,滋补肾阴,通络止痛之法。而头痛宁方中的天麻平肝潜阳、熄风除痰。全蝎熄风通络止痛。二药合用,平肝熄风止痛之功相得益彰,故共为君药。方中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滋阴养血、通络止痛之功。已有临床实验证明头痛宁胶囊可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偏头痛。
本研究采用头痛宁胶囊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偏头痛40例,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4-244.
[2]孙增华,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