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雨 涂岚钰 谭超 王驰
【摘要】 目的 研究骨不连伴发惊恐障碍患者行为特点。方法 采用患病行为问卷(ibq)对87例骨不连伴发惊恐障碍患者和87例普通骨折对照组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 惊恐障碍患者的一般疑病、疾病信念、情感压抑、情绪紊乱、否认心因及易激惹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不连伴发惊恐障碍患者不良情绪明显,应根据其患病行为特点采取心理干预,帮助其及时恢复心态平衡,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给予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 骨不连 惊恐
惊恐障碍是一种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伴有强烈的频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急性焦虑障碍。由于骨不连伴发惊恐障碍患者不良情绪明显,严重影响手术治疗。为了解惊恐障碍患病行为特点,作者于1998年10月—2008年11月对骨不连伴发惊恐障碍患者进行了调查,以对骨不连伴发惊恐障碍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998年10月—2008年11月骨不连患者87例。骨不连原因有:(1)患者本身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2)在骨折尚未痊愈即过早负重;(3)其他原因。87例患者同时伴有惊恐障碍,均符合ccmd-3关于惊恐障碍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5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36.28±7.6)岁;文化程度:初中33例,高中25例,大专及以上29例;婚姻状况:已婚68例,未婚6例,离异13例;职业:农民52例,教师12例,工人11例,其他12例。将以上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同期选取与观察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相匹配的87例骨科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2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25.3±8.3)岁;文化程度:初中35例,高中32例,大专及以上20例;婚姻状况:已婚52例,未婚27例,离异8例;职业:农民54例,教师8例,工人16例,其他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采用患病行为问卷(ibq)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别于患者入院第2天采用ibq问卷对受试者进行测评。ibq包括一般疑病(gh)、疾病信念(dc)、心理取向(p/s)、情感压抑(ai)、情绪紊乱(ad)、否认心因(d)、易激惹性(i)共7个因子62道题,每题根据回答“是”或“否”,分别计1分或0分。综合了2个次级因子,即情绪状态(as=gh+ad+i)和疾病确信(da=dc﹢5﹣p/s),将上述因子分成2个纬度,即反映情绪的gh、ad、i和as;反映病感的dc、d、p/s、da及wi。dc的正常范围是3-6分,p/s的正常范围是0~1分,wi的正常范围是8-14分。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2.0对数据资料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ibq评定结果显示,惊恐障碍组的一般疑病、疾病信念、情感压抑、情绪紊乱、否认心因及易激惹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取向因子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一些研究表明,惊恐障碍不仅明显影响着骨不连病人的舒适感和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着病人的判断和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有碍于骨折的康复。本研究结果说明惊恐障碍患者不良情绪增强,他们较正常人更加关注躯体不适、关注健康问题,寻求对症状的解释甚于寻求治疗;面对应激事件时,较正常人更多采用情感压抑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采取情感压抑方式的个体将更多以转换性症状表现出来,此方面也解释了惊恐障碍患者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却以大量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的原因。心悸、呼吸急促、出汗、眩晕、震颤、面部潮红是绝大多数惊恐发作的一级或核心症状,此类患者入院后就极度紧张,惊恐不安,或蹲于地上或蜷于床上,两手抱头,大声哭泣。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悸、多汗、震颤等。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皮肤发冷等。因此对于这些患者我们入院后就立即进行危机干预。危机干预,属广义的心理治疗范筹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通过调动处理危机方法有关注、倾听、评价及心理干预等,我们认识到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可以通过讲道理、摆事实、举实例等手段来对病人的惊恐障碍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干预。
参 考 文 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5-106.
[2]胜利,蒋宝琦,方耀奇等.《患病行为问卷》的信度、效度初步测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l,15(1):9-12.
[3]尹文刚,林文娟.心理应激与相关心理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14-2517.
[4]凌敏,孙月吉,张新宇等.骨折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及其相关因素.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33-36.
[5]田志宏,张震,严善明等.不同性别惊恐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2001,l(4):20-21.
[6]刘晓红,楚更五,贾福军.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