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现状。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4年120例(a组),2005年124例(b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统计其接受美托洛尔药物治疗的情况。结果 a、b组心衰患者接受美托洛尔药物治疗的分别为18.9%和19.8%。结论 临床实践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美托洛尔药物治疗的比例均很低,且剂量偏小,β受体阻滞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尚需进一步重视及加强。
【关键词】 β受体阻滞剂 ;慢性心力衰竭; 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并防止临床综合征的进展,其策略已从过去短期应用改善血流动力学药物治疗转为长期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修复性治疗,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β受体阻滞剂作为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在心衰的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及认可。根据循证医学证明,目前只有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及卡维地洛三种β受体阻滞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我院目前仅选用了美托洛尔治疗心衰。为了解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现状,我们对近两年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美托洛尔治疗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法抽取我院心内科2004年至2005年住院和门诊随访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例资料。2004年120例(a组),2005年124例(b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衰的病因、心功能分级及伴随疾病如高血压、心绞痛、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心律失常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根据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1~3]。
1.2 统计美托洛尔使用剂量、使用率及两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美托洛尔每日总用量情况 a组:25mg10例,50mg6例,75mg3例,100mg2例。b组:25mg11例,50mg7例,75mg2例,100mg3例。两组均无口服靶剂量150mg,小于或等于75mg者占88.64%,大于或等于100mg者占11.36%,用药剂量均偏小。
2.2 美托洛尔使用比例情况 a组患者中排出支气管哮喘、严重肺心病8例,严重窦缓1例不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外,服用药物者21例,其比例占18.9%。b组患者中同样排出支气管哮喘、严重肺心病者6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不能服用外,服用药物者共23例,其比例占19.8 %。其中a组中因并高血压及心绞痛服用者15例,占71.4%,同样b组中服用者16例,占69.5%,其目的主要用于降血压及抗心绞痛治疗。
2.3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见表1,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47 (39.2%)例,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60(48.4%)例,其中心律失常、心绞痛发生率高,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且有增加。
表1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略)
3 讨论
β受体阻滞剂具有使心肌收缩力及心肌收缩速度及心率减低的负性作用,曾禁用于心衰,但随着对慢性心衰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为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及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所致。认为交感神经激活早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β受体阻滞剂具有抗交感活性,可减轻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增加心肌收缩反应性,改善舒张功能,减少心肌细胞ca2+内流,减少心肌耗氧量,减慢心率和控制心律失常,防止减缓和逆转肾上腺素能介导的心室重塑和内源性心肌细胞收缩功能的异常。可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总死亡率,猝死率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率[1]。本调查显示,美托洛尔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比例很低,且剂量偏小,其中用于降血压及抗心绞痛者占71.4%(a组)和69.5%(b组),即使2005年(b组)应用率也无明显增加,说明这与广大基层医生对β受体阻滞剂降压及抗心绞痛外作用认识不够,且过度担心其副作用,怕引起心衰加重,应用时机不易把握,以及仅相信acei类药物为抗心衰基石的作用,而忽略二者合用。据吴学思[2]报道:(1)在轻、中度心衰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可先于acei应用。(2)不要等到acei滴定到靶剂量后再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只要病情稳定,尽早二药联合治疗,使患者获得降低猝死率的益处。(3)尽量在心衰患者住院期间开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及时发现和避免其副作用,提高使用率和患者依从性,达到早用、早受益的目的。所有稳定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均须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授。临床应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注意个体化用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开始增量过程中可导致体液潴留,心力衰竭症状加重时,应及时调整利尿剂的用量,且应告知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常在治疗2-3个月后才变得明显,即使症状不改善,也应维持长期治疗,以降低主要心脏事件的危险,且避免突然停药,以免导致临床症状恶化[4]。 因此,应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尤其是我们基层医生对慢性心衰指南[3]的学习,缩小实践和指南的差距,临床上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及应用时机,大胆地在临床上使用,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延长寿命,使心衰患者得到更好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内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91-201.
[2] 吴学思.正确掌握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时机[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9(9):769-771.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7-23.
[4] 郭静萱,李海燕.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