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汉斌 冉文忠 王科武
【摘要】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特别是首发外科症状的传单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五年里由外科转入的传单12例和本科直接收住的传单116例,比较两组发生重症的概率及显著性以及年龄分布差异,临床症状的表现差异性。采用x2检验的方法。结果 由外科转入的传单患儿发生重症传单的机率要高于本科收住的传单患儿(p<0.01),有高度显著性,且发生首发症状的差异率也有明显差异,直接收入本科的病人116人中,98例有皮肤、粘膜受损及呼吸道的感染症状,而转科的仅有4例有上述表现。结论 传单的临床表现各异,特别是小年龄,疾病早期,表现为呕吐、腹痛、腹胀及单纯淋巴结肿大者的传单患儿,更易漏诊、误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是一种主要由ebv感染所致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传染病。患儿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一,且年龄越小,临床症状越不典型,同时患儿还可以表现有其它多系统功能的损伤。本文就五年来我科收治的128例传单患儿,特别是由外科转入我科的12例传单患儿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诊断标准[1]。研究对象为近五年来我科住院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共计确诊128人,其中由外系科室转入的12例,直接收入本科的116例。转入的12例中,男性5人,女性7人,男女比例为1:1.4,年龄分别为1岁以下者2人,1—3岁者4人,3—6岁者3人,大于6岁者3人。分别以“腹膜炎”、“盆腔积液”收入者3人;1例以“肠套叠”收入院,4例为“急性囊胆炎”,“胆囊积液”,3例为“颌下淋巴结炎”,1例为“急性阑尾炎”,其中发热者9人,均为低中度热。116例直接收住入本科者,男50人,女性66人,两组患儿年龄分布相差悬殊(p<0.05,x+s分别为转科组39.5±27月,直接收住院组26.8±7.8月)。
1.2 病原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由外科转入的12例单传中ebv-vca-igm阳性者9例(75%);116例直接入住我科的传单患儿ebv-vca-igm阳性63例(53%),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计数大于10%或绝对值超过1.0×109个/l者分别为转科组49%,直接入住院62%。
1.3 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比比较两组患儿重症传单的发生率,采用x2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传单患儿中,由外科转入我科的12例病人中,有明显呼吸系统改变,皮肤、粘膜受损的仅4人,而直接收住我院的116例病人中,有典型呼吸系统改变及皮肤、粘膜改变的患儿有98例,两组患儿临床表现相差显著。
以非呼吸道感染及皮肤、粘膜损伤的传单患儿,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淋巴结肿大,呕吐等症状,两组患儿的重症发生率相差更加明显[2,3],转入组中重症病人11例(91.7%),直接收住组中重症传单21人(18.1%),结果见下表:
表1 两组患儿发生重症的比较
组别 转科组(个) 非转科组(个)
例数 12 116
重症人数 11 34
x2=18.5,p<0.01。
表2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的对比
组 别 转科组 非转科组
例数 12 116
有呼吸道感染和皮肤、粘膜受损的表现者 4 98
有外科症状表现者(呕吐,腹痛,腹胀或单纯淋巴肿大) 12 27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的患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侵犯多个系统,首发症状的出现差异很大。年龄在1岁以下者或学龄期儿童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1-6岁的儿童临床典型表现也大部分在发病一周后出现。患儿若以发热、皮肤、粘膜损伤及咽峡炎、肺部炎症等呼吸道症状为首发,很容易为儿科医生发现且诊断,但传单的患儿临床首发症状也有以其它系统损伤为首发者,特别是表现为腹部症状(腹痛、呕吐、腹胀,伴或不伴发热)者,很容易被误诊。本资料中,有12例病人被误收入外科,占同期确诊病人的9.4%,且一例5个月的患儿有明确肠套叠,外科手术解除梗阻后,持续高热不退,多次复查外周血象示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持续升高,儿科会诊后才确诊本病而转科。另有“急性胆囊炎”,“淋巴结炎”,“盆腔炎”等收入外科的。因而作为一线儿科医生应高度重视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止误诊误治。
本文两组资料显示,首发外科症状(尤其是腹部症状)的患儿发生重症传单的机会更高,占91.7%,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另外两组资料也显示,病初有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及皮肤、粘膜、淋巴结损伤的患儿更易被诊断出来,也有显著性差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作为常见病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但其症状与体征变化多端,症状多样化,不典型性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目前国内外学者正不断摸索改进实验室诊断方法,寻找新的检测项目,以求早期诊断,合理治疗[4]。本文资料提示以下几条是常见的诊断困难的原因:1、年龄越小,诊断越困难;2、发病早期的诊断;3、表现为非呼吸道感染;皮肤、粘膜损伤不明显者;低热或不热而仅有单个淋巴结肿大者。
参 考 文 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825.
[2]孙绪丁,α-干扰素治疗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j],中华现代儿科杂志,2005,2(9);840-841.
[3]洪冬玲,李强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2),723-726.
[4]易著文主编《小儿内科特色诊疗技术》,2009,45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