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子宫内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选取2009年收治的急性子宫内膜炎60例,结果 通过对急性子宫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讨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结论 对常见妇科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急性子宫内膜炎 诊断 治疗
急性子宫内膜炎是指病原体侵入宫腔,引起子宫内膜层的急性炎症。常见的病原体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淋球菌、衣原体,多由于产后感染、流产、粘膜下子宫肌瘤、宫腔内手术、坏死的内膜息肉等引起。急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病与妊娠有密切关系,常见于产褥感染。另外,宫腔内操作、经期不卫生或经期性交等,将体外或宫颈内病原体带入宫腔或子宫内膜引起感染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现选取2009年收治的60例急性子宫内膜炎,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子宫内膜炎60例,年龄27~62岁,平均38岁。
1.2 症状与体征 发热,体温达38℃以上。下腹疼痛下坠,腰酸。大量脓性、血性或水性白带,并有臭味。双合诊子宫体增大,压痛明显。子宫内膜充血、水肿。炎症通过淋巴管及血管向肌壁蔓延,引起子宫肌壁急性炎症。末梢血白细胞增高。白带增多,呈脓性或为血性,有臭味,下腹持续性疼痛,伴全身乏力、发热、寒战,有时可恶心、呕吐。如发生于产后,则恶露量多、污秽、有臭味,同时尚可伴有子宫复旧不良、子宫区压痛明显。
1.3 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和或c反应蛋白增高。宫颈分泌物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可找到相应的病原体。影像学检查可见子宫增大、内膜肿胀、增厚、中等回声;宫腔积脓者可见到液性回声。
1.4 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应取半卧位以利官腔分泌物引流,并使炎症局限在盆腔内。饮食以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为宜,不能进食者应予静脉输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对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检查,以防炎症扩散。就先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2~3个疗程,最好是经期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治疗,对症进行阴道冲洗上药;采用抗生素和阴道冲洗上药等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炎,根据宫腔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感染药物治疗,重症者不必等培养结果,先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静脉点滴,如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喹诺酮类等。因女性生殖道炎症常伴厌氧菌感染,可加用甲硝唑静脉滴注。用药方案可参见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对于胎盘、胎膜残留引起的急性子宫内膜炎采用清宫术,控制感染48~72小时后取出,术后仍用抗生素治疗。宫内有避孕环或镭管应尽快取出,以利迅速减轻病情。黏膜下肌瘤或息肉导致急性子宫内膜炎,而用中、西医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考虑行子宫切除术。
2 结果
患者治疗后,第3~6次月经后评价。所有子宫内膜炎的病情100%好转,治愈率在90%以上。
3 讨论
急性子宫内膜炎是病原体沿阴道、宫颈上行或沿输卵管下行及经淋巴系统到达子宫内膜引起的炎症。在正常情况下,女性阴道的酸性环境(ph≤4.5),宫颈粘膜分泌粘液形成的粘液栓堵塞宫颈管,可阻止病原体入侵。但是,这种生理屏障作用被削弱时,细菌侵犯子宫内膜引起炎症导致子宫内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表现为子宫内膜充血、水肿,有炎性渗出物、脓性渗出物,可混有血。重症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呈灰绿色,多见于放射治疗,镜下可见多核白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内膜坏死脱落,可形成溃疡。有轻度发热、下腹疼痛、白带增多等。白带有时为血性,如果系厌氧菌引起的,则分泌物恶臭。有的月经不规则。如果炎症较重,可蔓延至子宫肌层。而成为子宫肌炎,并在其中形成很多小脓肿。如果炎症向外扩展可造成盆腔炎。检查时可发现子宫触痛并增大,两旁组织压痛及增厚。急性子宫内膜炎由于分娩、流产、胎膜早破、宫腔残留胎膜、胎盘组织或宫颈裂伤,以及产后恶露、血块滞留宫腔等,致使原存在于阴道、宫颈内的病原菌逆行感染;宫腔手术时无菌操作不严或不注意经期卫生,经期性交等将病原菌带入宫腔;宫腔及宫颈癌放射治疗后,内膜坏死易感染,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溃疡、坏死也可引起感染。应避免反复阴道检查,以防感染扩散。严重的子宫内膜炎需要卧床休息,高蛋白流质饮食,采用头高足低位以利引流。高热者应用药物或物理降温。一经诊断应立即开始抗生素治疗,不必等待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头孢菌素有时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性,用前宜做皮肤过敏试验。抗菌药物疗程一般为5~7天,或在热退后3天停药。注意抗生素的联合、合理用药。对产后及流产后的子宫内膜炎,适当应用子宫收缩剂可减少阴道出血。常用的药物有缩宫素5~10u,静滴或肌注,每日1次;益母草膏(片)口服,每日3次。如宫腔有残留物应行清宫术,宫腔积脓应积极行宫颈引流,但二者必须是在大剂量的抗生素使用下才可实施,尽量在病情稳定后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334.
[2] 徐增祥,史常旭.现代妇产科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5,141-142.
[3]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