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是纯左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适用于周围神经和椎管内阻滞。成年人应用罗哌卡因实施腰麻国内外已多有报道[1]。新型针内腰麻针,笔尖样针头对硬脊膜损伤小,脑脊液外漏减少,头痛发生率低,使得腰-硬联合麻醉得以广泛开展[2]。本文旨在比较0.5%罗哌卡因3ml和0.5%布比卡因3ml重比重液行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女性患者腹部吸脂术的麻醉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拟行腹部吸脂术女性患者60例asai或ii级,年龄21-48岁,体重58-75kg。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随即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组,n=30)和布比卡因组(b组,n=30)。
1.2麻醉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前均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常规监测ecg、hr、bp、spo2,开放静脉通路,快速静注复方乳酸钠7-10ml/kg,以预防蛛网膜下腔阻滞可能导致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患者左侧卧位,先用10mg/ml利多卡因(小于5ml)在穿刺处行局部浸润麻醉,两组均取l2-3间隙,用笔尖式脊麻-硬膜外联合穿刺针穿刺,成功后见脑脊液溢出,在15-30s内,r组注入10%罗哌卡因1.5ml+10%葡萄糖1.5ml的混合液3ml,b组注入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的混合液3ml,注药后推出腰麻针,再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4cm,固定导管后,患者改为仰卧位。若发生低血压sbp<90mmhg或sbp<6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则静脉注射麻黄碱10-15mg;若发生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则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手术开始10min时,静注咪达唑仑0.03mg/kg辅助镇静。
1.3观察指标 采用针刺法评估感觉阻滞效果。注药后3min内每分钟测定1次,以后每隔3-5分钟测定1次,直至最后5min内2次测定的感觉阻滞平面一致为止,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蛛网膜下腔注药结束至感觉阻滞平面)首先达到t10 的时间和维持时间。采用改良的bromage评分法评估运动神经阻滞效果测定。bromage评分:0级,下肢运动自如;ⅰ级,下肢发沉,能伸举;ⅱ级,下肢不能伸举,膝能屈;ⅲ级,髋、膝不能屈;ⅳ级,髋、膝、踝均不能屈曲。
1.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建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9.6min)与b组(9.8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2.2min)较r组(3.0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和b组感觉阻滞平面均达到t4,两组感觉阻滞平面的上届和下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160 min),感觉阻滞维持时间(120 min)较b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220min)、感觉阻滞维持时间(140min)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麻醉质量均较好,麻醉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蛛网膜下腔注药后心率和血压均出现轻微下降,术后趋于稳定;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失血量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在腹部吸脂术中腰-硬联合麻醉可充分发挥腰麻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的优点,麻醉药用量少起效快,效果确切,肌松完全不受时间限制,对循环呼吸影响轻微,提高了手术质量,减轻了麻醉医师负担[3]。
罗哌卡因是一种左旋体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半衰期短,脂溶性低,它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具有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特性,目前已广泛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4],而吸脂手术需良好的镇痛和镇静,对肌肉松弛要求不高,麻醉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两组比较无差异而运动阻滞维护时间r组明显短于b组,这提示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对c纤维的阻滞基本相似,对a纤维(运动纤维)的阻滞作用罗哌卡因明显弱于布比卡因[5]。腹部吸脂术患者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时,术中麻醉质量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相同剂量和浓度两药相比较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罗哌卡因较布比卡因缩短约1h,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中,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的维持时间均可满足术中手术的需要,而吸脂手术对肌松要求不高,罗哌卡因具有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特性,其临床效果更具优越性。
参 考 文 献
[1]易杰,黄宇光,罗爱伦.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的临床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26-28.
[2]王俊科译.临床麻醉手册.第5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3.
[3]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53-1454.
[4]高素清,尹世平,刘芬等.罗哌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2,18:439.
[5]bader am, datta s ,flanagan h, et al. comparison of buptvacaine and ropivacaine-induced conduction blockade in the isolated rabbit vagus nerve.aneseh analg,1989,68:72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