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护理对提高患者术后耐受力、降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3年时间分别对我院5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研究并探讨了术后心理护理、功能锻炼、伤口护理、化疗及放疗的护理。结果 52例乳腺癌患者中48行改良根治术,4例行扩大根治术均未发生并发症,并定期行化疗和(或)放疗,50例术后恢复较好,2例未随访。结论 乳腺癌发病率高,术后综合护理对患者增强战胜疾病信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承受重大疾病的心理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前言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为23/10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超过宫颈癌,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乳癌大都发生在40-60岁的妇女,其中以更年期和决经前后的妇女尤为多见,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内分泌因素:②饮食与肥胖:③乳腺癌家族史。可见乳癌已经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手术切除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在国内的大多数采用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单纯乳腺切除术仅做全乳切除,此法简单,但局部复发率高,临床上用此法手术较少,保留乳房手术在我们市级医院由于条件限制暂未开展。针对乳癌术后护理从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诸多因素对术后恢复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1][2]
1.临床资料
我科2004年5月到2007年12月共收治疗52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67岁,平均45.3岁,住院时间15—20d,其中48例行改良根治术,4例行扩大根治术均未发生并发症,并定期化疗和(或)放疗,50例术后恢复较好,2例未随访。
2.术后护理
2.1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
2.2 伤口护理
2.2.1 妥善固定皮瓣 根治术后用绷带或胸带加压包扎,应注意患侧肢体远端的血液供应情况(皮肤颜色、温度、脉搏等),若皮肤呈紫绀色,伴皮温低,脉搏扪不清,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松紧度,以患侧上肢血运恢复正常为宜。如绷带或胸带松脱滑动应重新加压包扎,减少创腔的积液,使皮瓣或植皮片与胸壁紧贴以利愈合。
2.2.2 伤口引流护理 伤口放置引流物的目的是排出局部或体腔内的积液、积脓、积血等,起到预防和治疗感染的作用;保证缝合部位愈合良好,减少并发症发生。在护理过程中,必须注意预防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放置引流物的位置需正确,引流物应按体位放在引流部的最低位,以保持引流通畅。注意引流管不扭折、不受压。如管腔被血块、黏液或坏死组织等堵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抽吸和冲洗引流管。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准确记录为预防目的而放置的引流物,一般在术后24~48h拔除。[3]
2.2.3 患肩制动 术后3天内患侧上肢应制动,尤其应避免上臂外展,下床活动时应用吊带将患肢托扶,需他人扶持时只能扶健侧,以免液窝皮瓣的滑动而影响愈合。术后3天拆除加压包扎的绷带或胸带,应注意皮瓣或植皮区皮肤血供情况。
2.2.4 创面处理 创面愈合后,可清洗局部,以柔软手巾轻轻吸干,粗暴的擦洗易损伤新愈合的组织,以冷霜轻轻涂于皮肤表面,防止干燥脱屑,并促进皮肤较快地恢复正常外观。
2.3 肢体功能锻炼的护理 乳腺癌根治术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及结缔组织。由于切除范围较广,术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功能锻炼,将会造成患侧上肢的功能障碍,而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乳腺癌术后的功能锻炼,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即卧床期、下床活动期及出院后。
2.3.1 卧床期的功能锻炼 术后1~3天为患者卧床期,卧床期间以掌、指关节运动为主,10min/次,4次/d-5次/d;指关节曲仰运动,以儿童游戏手势“石头、剪子、布”交替进行;握弹力球运动;逐个交替屈伸运动;肘关节屈伸运动,感到疲劳时将前臂及手放于体侧的枕上休息;握放毛巾运动;用患肢梳头,尽量不运动肩关节。腕关节牵引运动,健手握患手,以患侧向健侧牵引,诋张抓握运动;双手于胸前握球压缩球引动。
2.3.2 下床期的活动功能锻炼 下床活动期为拔除皮瓣下的负压吸引管后,患者开始下床活动至出院时为止。
此期主要为肩关节的锻炼,由于接近腋下切口处的瘢痕组织尚未形成,故早期进行锻炼可使三角肌、斜方肌和背阔肌尽快恢复功能。
2.3.3 出院后上肢的功能锻炼 患者出院后,应继续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为了进一步使各项动作协调、自然、轻松,还可以进行以下几项功能锻炼:(1)上肢旋转运动:先将患肢上肢自然下垂,五指伸直并拢。自身体前方逐渐抬高患肢至最高点,再从身体外侧逐渐恢复原位。注意上肢高举时要尽量伸直,避免弯曲,动作应连贯,亦可从反方向进行锻炼;(2)上肢后伸运动:患者应保持抬头挺胸。此外,患者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制定提、拉、抬、举、物体的各种负重锻炼,以增强患侧上肢的力量,使其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以上锻炼要求每天锻炼1~3次,每次30min。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应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对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应酌情减少或延缓锻炼时间,但不可停止练习。术后训练可减少患侧上肢机能障碍瘢痕挛缩,淋巴水肿、肌力低下等并发症的发生。[4]
2.4 术后的心理护理 (1)全面收集患者资料 (2) 传递疾病的相关信息 (3) 鼓励患者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2.5 化疗期间的护理
2.5.1 保护静脉的护理 要求护士具有娴熟的静脉穿刺技术,有计划地利用血管,保护好血管也是化疗顺利进行的关键。化疗前应为患者长期治疗考虑,使用血管一般由远段向近段。由背侧向内侧,禁用患侧上肢静脉穿刺;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推药过程中反复抽回血,以确保针在血管内,根据血管直径选择针头,针头越细小对血管损伤越小,一般选择6号半-7号头皮针头;药物稀释宜淡,静脉注射宜缓,注射前后均用5ml-10ml生理盐水冲入;拔针前吸少量血液在针内,以保持血管内负压,然后迅速拔针,用无菌棉球压迫穿刺部3min-5min,同时抬高穿刺的肢体,避免血液返流,防止针眼局部淤斑,有利于以后再穿刺。
2.5.2 药物外漏及静脉炎的处理 如果注射部位刺痛、烧灼伤或水肿,则提示药液外漏,需立即停止用药并更换注射部位;漏药部位根据不同的化疗药物采用不同的解毒剂做皮下封闭,如氮芥、丝裂霉素,更生霉素,溢出可采用等渗硫酸钠、妇长春新碱,外漏时可采用透明质酸酶,其他药物均可采用等渗生理盐水封闭;漏出液部位冷敷,也可配合硫酸钠镁湿敷直至症状消失;静脉炎发生后可行局部热敷,按血管走行方向用可的松软膏外涂或理疗。
2.5.3 胃肠道反应的护理 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病室内的整洁安静,为病人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对一些爱好音乐的病人,化疗时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病人听音乐时植物神经兴奋性下降,会影响病人的生理、心理及情感反应,可分散注意力,减轻化疗中的恶心呕吐。同时要减少各种不良的条件反射。
2.5.4 骨髓抑制的护理 化疗的病人,如出现白细胞减少,应教育其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和接触上呼吸道感染者。当包细胞低于3×109/l时,遵医嘱给予生血药物。当白细胞低于1×10时,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安置病人于单人病室,限制探视.
2.5.5 观察药物副反应的护理 化疗药引起恶心呕吐时常伴有唾液分泌增加、心动过速、出冷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剧烈呕吐可导致嘴唇干燥、唾液粘稠、尿色暗黄、极度口渴等脱水症状。同时止吐药也会产生头痛、嗜睡肌肉强直等幅作用。因此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上述症状,做好详细记录,对症状严重者应汇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对脱水病人要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2.6 放疗期间的护理 首先做好放疗期间的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放疗的基本知识,让患者了解放疗的治疗方案、疗程、主要放疗反应、照射区皮肤的护理、个人卫生、饮食、休息、情绪等注意事项,逐项介绍给患者,使她们心中有数,解除其对放疗的恐惧心理,注意患者情绪波动,及时解决放疗反应带来的不适症状。
2.7 术后饮食护理 癌症患者的饮食调配,必须依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元素。癌症患者最主要的问题是营养障碍,改善患者的营养是抗癌治疗中最重要的措施。合理调配癌症患者的饮食,可提高机体抵抗力,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有利。
3.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本国全身恶性肿瘤的7%~10%。治疗办法有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内分泌及免疫治疗等,其中乳腺癌根治术仍是目前乳腺癌治疗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乳腺癌根治术后应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特别是做好心理护理及指导早期功能锻炼,对加快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术后生活质量及缩短住院时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张惠兰.肿瘤患者护理[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院大学联合出版社,81-84.
[2] 陆以佳,刘威璋,刘淼,等.外科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0.
[3] 张钦增,于建利,唐鲁兵,等.负压引流器在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2,12(7):371.
[4] 谭爱梅,吴月凤,王梅等,康复训练应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实践[j]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