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设想
教育部2000年1月14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讲到“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高教[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试遵照教育部上述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过去的工作体会,谈点粗浅认识。
一、高职医学教育的现状
由于受长期接受“学术型”教育、长期从事“学术型”、“研究型”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经验与思维定势的影响,使相当多的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仍难以脱离“学术型”、“研究型”教育的窠臼。因此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成为面临的迫切任务。
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当今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紧紧地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48.9%的群众有病不去就诊,有29.6%的患者本应住院而不住院。2006年2月8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
目前的疾病超过70%由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引起,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把工作重心转向为社区居民提供新的管理和服务,即三级预防,重要的是一级预防甚至更早期的0期预防——未分化期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防。
教育部鼓劢和要求高职院校的医学教育,重点培养医学相关专业的人才,而不是临床医学专业,为适应学生学习临床专业的愿望,为适应社区医疗对人才的需求,设想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从课程建设入手,进行必要的改造。
教育思想更新,转变教育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迫切课题。要提高职教育的质量,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高职教育理念,端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确立新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建设,培养符合国情的、为社区医疗服务的、当今中国家庭能用得起的家庭医生和社区全科医生。
二、淡化专业
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高等职业教育是劳动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是成才教育,是就业教育,是个性教育的观念,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框架中走出来。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特性是职业性,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最大的现实是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制也只有三年,针对这种现状,要求高职学生系统地掌握学术知识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基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已迈入老龄化的总体需求,健康长寿、提高生活与生存质量,充分享受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成果是老年人与慢性病人的追求目标之一。
为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设想四个融合:
一是医疗技能和护理技术融合;
二是临床治疗与康复治疗融合;
三是中医学知识与西医学知识融合;
四次是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融合。
总的指导思想是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建设,以教材改革为切入点,探讨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探讨基础理论的“必须”与“够用”的尺度。
从课程模式入手,摸索可行的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方向,构建全新的高等医学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从“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学问导向模式”向“以实践过程为中心的实践导向模式”转变。前者是以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以掌握理论知识,发展理解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为目标。后者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从而体现“以实践为向导”而不是“以学问为向导”,在实践中,探索“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与教材改革。逐步淡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的内容”,逐渐走向并强化病房床边教学,逐渐走向以病房为课堂的教学模式,逐步向“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课程模式”。
三、强化课程建设
建设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为《正常人体学》。
《正常人体学》涵盖和整合传统的《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的相关的“必须”的、“够用”的知识内容。
整合《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相关的“必须”的、“够用”的知识内容充实到《内科学》。新编的《内科学》根据具体病种的发病过程,有偏重地涵盖、整合《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每一种病,以病为核心,逆向病理、生化过程辐射,顺向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中西医治疗、康复治疗、饮食处方、运动处方、生活指导、心理辅导等辐射。
在课程设置上,治疗与护理结合,临床治疗与康复治疗结合,中医学与西医学结合。
构建若干课程体系板块,增加选修课。
第一板块为进教学行改革后使用的计划,第二板块为现在正在使用的计划。
第一板块主干课:
《正常人体学》、《诊断学》、《内科学》。
第二板块主主干课: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和免疫学》。
第一板块必修课:
《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护理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学》。
第二板块必修课:
《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 《预防医学》、《护理技术》、《中医学》。
四、教材改革与建设
根椐教学改革初步设想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总体规化,试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以课程改革为龙头,从教材改革入手,组织编写符合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正常人体学》和《内科学》。
组建医学院教材改革小组,小组的成员以青年教师为主力。这些青年教师年轻有朝气,有工作热情。他们没有思想负担,没有旧框框。
《正常人体学》整合原来的《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相关的“必须”、“够用”的知识。
新编的《内科学》,根据具体病种的发病过程,有偏重地整合《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内容。
学习教育部高等职教育的相关文件,转变观念,树立新的质量观,从根本上理解 “必须”“够用”的内涵。根据基础理论“够用”与“必须”的原则,围绕五个融合,适当调整基础课的课时。增加选修课,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高等职业教就是职业教育、就业教育、个性教育,由此决定了传统的考试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不能无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转变带来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的质量观的确立,让我们不能紧紧地守着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变。新的教育质量观呼唤和摧动着全新的高等职业教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