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火针 脾肾阳虚 慢性结肠炎
1 临床资料
病源:患者来自本院2011年全年的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均有腹痛、腹泻、大便夹杂黏液或脓血,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均根据钡餐肠造影检查及以上典型临床表现确诊为慢性结肠炎。100例患者,男64例,女46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
2 治疗方法
取水分、中脘、天枢、关元、阴陵泉、命门、足三里局部常规消毒,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白亮,在已选穴位上快速进针,即刻出针。针刺深度基本同毫针针刺深度,每三天治疗一次,七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期间休息5天,治疗时间短者三次,最长不超过两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疗效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示肠黏膜恢复正常,停止治疗后观察半年无复发,计57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示肠黏膜轻度炎症反应,计15例;有效:临床症状好转,结肠镜检示肠黏膜有所好转,计16例;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示无任何改善,计1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3.1%。
4典型病例
病案1.柴某,女性,56岁,唐县羊角乡宋家楼村人,出诊日期2012年1月10日
主诉:腹痛、腹泻间歇发作10年,加重一月。
病史:10年前,患者无任何诱因出现腹痛、腹泻、腹胀,间歇性发作,经治疗后,病情时好时坏。一月前患者因饮食过凉,腹泻加重,每日腹泻5~6次,伴大量黏液脓血便,痛则腹泻,腹胀,排便,粘腻不爽,腰酸腹痛,恶寒喜暖,少食乏力,明显消瘦,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便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纤维结肠镜检查:横结肠下黏膜充血,水肿、散在出血点,降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直肠黏膜重度充血、水肿,覆盖粘液,可见黏膜广泛糜烂。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予上法火针治疗,一个疗程后腹痛、腹泻、腹胀、便溏、形寒肢冷等诸症明显改善;便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第二个疗程结束后,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每日一次,成形。结肠镜检示肠黏膜正常,无糜烂及溃疡面,大便常规正常。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5体会
现代医学对慢性结肠炎的确切病因病机乃不十分清楚。近年来普遍认为该病患者机体免疫缺陷和(或)免疫失调对肠黏膜产生的自身免疫现象是本病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本病属祖国医学“腹泻”、“腹痛” 、“痢疾”等范畴,慢性结肠炎以脾肾阳虚型俱多,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多表现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肠(2)。由于本病病程长,正虚邪恋,日渐耗损,邪因正虚而留恋不散,脾肾阳虚,运化失司,不能温煦脾土,水湿泛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津液糟粕并走大肠而为泻。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笔者在长期的临场实践中体会到,火针疗法具有扶正助阳、温经通络,祛邪引热之功,长针深刺,治疗瘰疬、象皮腿、痈疽排脓;短针浅刺,治疗风湿痹痛、肌肤冷麻;尤善于对阳虚寒性疾患疗效甚佳;其操作要点为:选穴定位要精准,施穴部位消毒要严格,进针速度要快,针体一定要烧至白亮,迅速准确的刺入穴位,要求医者要有一定的指力和腕力,针刺的角度以垂直为主,针刺深度胸腹部一般不超过3mm,四肢部可刺入10mm,出针后要迅速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以减轻疼痛。
火针疗法的治病机理在与温热,即借火之力刺激穴位,集毫针刺激发经气,艾灸温阳散寒功效于一身。上述穴位,中脘为八会穴之一,即“腑会中脘”,又为胃之募穴;关元为小肠之募穴,水分为任脉的经穴;具有温阳健脾、利水渗湿的功效;命门为督脉的经穴,总督一身之阳,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天枢为大肠经的募穴,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二穴均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具有健脾利湿和胃止泻的功效;另有研究(3)足三里穴神经出入阶段与胃肠的出入神经阶段在形态学有重叠交汇。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合治内腑”,为利湿要穴。此方配伍,用火针针刺上述穴位能达到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之功,火针疗法对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改变全身症状,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复发具有深刻的意义。火针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之一,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研究者甚微,该疗法并且具有治疗时间短,迎合了当前社会工作紧张的患病人群,又发挥了中医的简、便、验、廉的特点,特别适宜在基层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1
[2] 贾一波、冯先霞、刘雪峰.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针灸,2010,30(9):717-719
[3] 赵敏生,余安波,李丹红.辣根过氧化物追踪“足三里”穴的脊髓投射 研究【j】.中国针灸,1999,19(9):51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