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病例经治疗后依据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常规治疗组60例中,治愈25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更昔洛韦组60例中,治愈32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更昔洛韦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表明采用更昔洛韦能够有效的控制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 手足口病;特征;诊治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常见传染性疾病,常呈局部流行。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多达20余种,主要有柯萨奇a16、ev71病毒。本病急性发病,以发热,口腔炎,手、足、臀部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少部分可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者可致死亡。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易照成人群恐慌,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我们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10年4月15日至2010年9月15日共临床诊断120例手足口病;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6个月~10岁,3岁以下72例。病程1~6 d,最长12 d;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相关临床诊断轻症标准确诊:有流行病学特征;发热,表现为低中度发热,偶有高热;手、足、口腔、肛周疱疹或溃疡,且病程在4 d以内,疱疹基底部有红晕;口腔疱疹一般与手足疱疹同时或先见于手足疱疹。
1.2 临床表现 本组120例均出现不同程度体温升高,其中体温在37.5℃~38℃55例,38℃~39℃40例,39℃以上25例。发热持续时间1~6 d,平均2~4 d。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咽痛、纳差;少部分患儿有流涕、呕吐、腹泻、虚脱无力、咳嗽、惊跳或短暂抽搐,与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似;120例中85例有口腔疱疹。疱疹大多分布于唇、舌、牙龈、颊、硬软腭等处,而以舌侧缘、软腭、颊黏膜多见。直径为1~5 mm,边缘充血,1~2 d后破溃,形成了针尖至黄豆或者苞谷米大小的假性溃疡,表面覆盖着一层浅薄的黄色假膜,有3~5个甚至数十个不等,部分可融合成片;溃疡处疼痛明显,以致患儿时有拒食、流涎、神差、痛苦面容。病程较短,发热消退后口腔黏膜立即恢复正常。
1.3 发病部位 主要以足底、手掌、指趾屈面、肛周等表皮较厚且较容易受到摩擦的地方为主。典型者为米粒至黄豆、苞谷米大小,呈水疱性,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6 mm。疱疹清澈透明,周围绕以红晕。表面较厚,不容易破溃。而膝部和臀部则往往以红斑或丘疹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左右对称。有轻度痒感。一般于5~7 d消褪,不留任何色素沉着。
1.4 辅助检查 本组120例入院后均进行了血常规检查。其中白细胞总数正常65例,白细胞总数升高45例,白细胞总数下降10例。分类中性粒白细胞较低,而淋巴细胞偏高。x线片检查,3例胸部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征象,即双肺纹理增多、紊乱,有少许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32例各种血清酶(血丙氨酸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a-羟丁酸脱氢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1.5 方法 将120例手足口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更昔洛韦组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上无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常规治疗:物理降温、口服布洛芬、尼美舒利退热;安定、鲁米那钠镇静止惊;大剂量维生素c、b6,同时给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常规治疗组应用利巴韦林15 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 ml静滴,1次/d。更昔洛韦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剂量为5~10 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 ml静滴,1次/d,疗程5 d。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无新皮疹出现,患儿无其他并发症; 显效:48 h内体温正常,一般状况好转,72 h内不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 有效:72 h内体温正常,一般状况好转,5 d内不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无效:治疗过程中发热、流涎、无减轻并出现神经、循环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
2.2 治疗结果 两组病例经治疗后依据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常规治疗组60例中,治愈25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更昔洛韦组60例中,治愈32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正式命名手足口病。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al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13型和肠道病毒7l型(ev71)等均能引起hfmd,最多见的是cal6型和ev71型。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由ev71感染的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故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易死亡。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以1~3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者为急性起病,全部病例皆有发热。对白细胞计数增高者,应高度重视,及时处理。100%患者手、足、口腔等部位单独或联合出现直径2~6 mm之壁厚、不痒、不痛、不留瘢痕也不结痂的典型疱疹,水疱及皮疹一般1周内消退。
更昔洛韦可以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它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的浓度可高于非感染细胞的100倍;迅速被脱氧鸟苷激酶转化为单磷酸化合物,然后被鸟苷激酶和磷酸甘油激酶等转化为活性形式的三磷酸化合物,从而竞争性抑制脱氧鸟苷三磷酸酶与病毒dna聚酶结合,抑制病毒dna合成,阻止dna链延伸,并通过三磷酸化合物在病毒感染细胞中聚集而使其作用得到增强,因此对病毒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利巴韦林三磷酸亦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起到抗病毒作用。通过本组观察,更昔洛韦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表明采用更昔洛韦能够有效的控制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1-2.
[2] 张占卿.手足口病.世界感染杂志,2007,7(6):446-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