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的探讨
运用中医治病的主要特点为辨证论治,主要是通过“证”论治,结合“四诊”对病情诊断,再按照“八纲辨证”做好归纳,最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因而,笔者主张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结合中医中药的具体疗效,这样才能发挥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在中药服用时其疗效和具体的用药方式存在较大联系,科学的用药方式能够帮助患者接触病痛,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中药在中医学中存在不同形式的制剂,且各个药剂的用法有着较大差异,这直接导致的不同的用药效果。此外,中药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的禁忌证,这些都是需要积极重视的问题。
1 坚持合理运用中药
尽管中药的毒性较弱,但若长时间使用由于药量过多,将会给患者的病情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些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人参、西洋参在使用时不对用量加以控制,则会发生心悸、头痛、眩晕等异常症状。朱砂安神丸、磁朱丸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朱砂,若使用时间过久也会导致人体中毒。再如:若由于便秘而长时间运用番泻叶则会是患者发生焦虑不安、失眠等异常症状。这些事例都说明在使用中药时必须要按照具体的用药方式,且对剂量有效控制,这样才能保证药物发挥出理想效果。
其次,在使用中药进行疾病诊治时应该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熟练掌握,以保证辨证准确,对症下药,汤剂一直以来都是中医最常用的剂型,其最大优势在于治疗效果优越,便于病情观察治疗,而目前的药量也在逐渐增多,特别是有毒药增加剂量最为显著,例如:有大毒的川乌常用量4~8g,草乌1.6~4.2g,附子4~14g,而实际情况的临床上用量为25~35g,经过药物毒性减弱,但由于用量大,乌头碱含量增加,也是很容易造成中毒,需要临床医生给予足够重视。
另外,我国中药天然药材资源种类繁多、品种复杂,这也使得很多药材在外形上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地方,而其药物疗效确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医院药物人员没有经过准确的核对会出现药物代替的问题,这对于患者而言是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些都是医学上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比如:“广防己”及“防己”2种药物在名称上只差一个字,但是其主要成分的含量却是大不一样,广防己存在马兜铃酸,这是引起肾衰竭及尿道癌的主要因素,医学上已禁止使用。凌霄化与洋金花在形状上十分接近,若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出现误用必将引起口干、皮肤潮红、视物模糊等中毒反应。
2 成药的用法
合理使用药品不仅需要按照正常的剂量选择,还需要结合多种实际情况制定用药方案。如:用药时间、用药剂量、进食情况等都是在爱使用药物过程中需要积极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用药后的饮食习惯,这些都会对药物作用的发挥带来一定的影响。先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阐述。
2.1 散剂
散剂主要是把药物磨成细粉供内服、外用。与丸剂、片剂相比,散剂疗效作用的发挥速度快,尤其是运用于中医外科外用时变得十分活跃,这与辨证施治的原则十分相符。内服散剂对呼吸道、消化道会带来刺激,使得下咽受阻,这就需要配合水拌成糊状内服。外用散剂主要用在撒布疮面,比如:平肉散,肉芽生长过高等方面,这样能够使得表面腐蚀而出现,有利于皮肤生长;生肌对于治疗肉芽溃疡作用显著,可促进生肌收口。
2.2 丸剂
丸剂主要由各种不同的药物和赋形剂共同配制成的内服固体制剂。其中包括了蜂蜜当作粘合剂制成的蜜丸;以及别的液体论文联盟http://当成粘合剂配制的丸药;也有米、面当成赋形剂制成的糊丸;还有蜂蜡作为赋形剂配制的蜡丸;以及浓缩丸、滴丸等相关的剂型。丸剂的治疗优势在于可在胃肠道内逐渐崩解,且释放出不同的药物,这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且遇到符剧毒药物时能逐渐吸收。丸药的使用方式包括了吞服、嚼服;若蜜丸过大需分搓成较小的小粒吞服。由于水糊丸硬度大,患者使用后会出现不同的胃内反映,所以需先用水浸溶化再使用,但遇到刺激消化道药物时需避免溶化后服。
2.3 外用贴剂
在使用麝香壮骨膏等药物是需要使用温水对患处进行擦拭,这样是为了增强局部的血液渗透效果。使用鸡眼膏需用水把脚浸泡之后使角质层软化,再将鸡眼膏贴于患处,这样能促进药物作用的发挥,使得鸡眼尽早脱落。
3 中药汤剂的服法
3.1 药的温度
温服:大多数的汤剂都能采取温服,温服除了可以和胃益脾,如散寒的当归四逆汤或补益类的汤药;还能减弱刺激胃肠道的作用,有栝楼仁、乳香、没药等。冷服:主要用在呕吐及中毒的患者中。对于玉女煎、蚕矢汤、鸡鸣散等药物需采取求冷服。热服:主要用在解表药、寒证药等方面。
3.2 服药的剂量
剂量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而定,尤其是身体体质强弱、年龄大小;药物作用等。毒性大或性猛的药物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尽量短期使用。此外,加水量,煎煮方式、煎药火候等同样影响着药物作用。通常成人2次煎汁量在300ml,需分2次使用,有时可按照患者的病情适当调整,如旋覆代赭汤、温经汤等1d3服。使用时可根据患者年龄控制,儿童是成人量的一半,5岁以下只需服用1/4,小儿用药需尽量降低。
3.3 煎药时间
保证中药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除了需要医生在配置药方时科学调制外,还需要在煎药过程中对时间准确把握,火候对于中药的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都是坚持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大火,沸后用小火对温度进行保持一段时间,在煎煮过程中最好持续20~30min。对于芳香性药物煎煮时需要调整方式,这些需要使用文火维持10~15min。在遇到很难煎煮的药物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煎煮时间进行调整,并学会运用一些有效的煎煮方式,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3.4 饮食禁忌
在服药期间对于患者的饮食必须要加以控制,这样是由于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如:常山忌葱,地黄、首乌忌萝卜葱、蒜、萝卜等。饮食习惯的控制对于药物作用的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若控制不当将会导致病情加重。如服人参又吃萝卜就会则会大大降低人参效果。肾炎患者则停止进食咸,这将导致其病情更为严重。再如:患哮喘、过敏性皮炎的患者,用药时需禁食吃鸡、羊、猪头肉等发食。另外,寒性病服温热禁忌生冷食物;热性病服寒凉药禁忌辛辣食物。服滋补药禁忌茶。用药时,对生冷、粘腻、腥臭等难以消化的食物要严格控制。
3.5 其他特殊服法
以酒的升提宣通送服固经丸、金铃子散等;药汁送服,结合参汤送服至宝丹、桑螵蛸散;姜汁送服二妙散、茯苓丸等;清茶调服川芎茶调散:以醋的化瘀止痛配合失笑散;盐汤引药入肾送服金锁固精丸、石斛夜光丸、大补阴丸、左归丸。频服如清燥救肺汤、三子养亲汤、苦酒汤,以及治疗咽喉以汤药代茶者。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证药物对于病症作用的发挥。顿服主要是说在服用1次后,待药力行走后继续使用,这和频服存在很大的关联,这种药方包含方药有桑杏汤、瓜蒂散等。
4 结语
总之,中医药是本国传统的药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治疗效果。制药单位及医院在采集中药过程中必须要对药物名称、疗效、外形等做好区分,避免出现错误用药的发生,因此在中药的使用上,也必须遵循正确的方法,以减少中药应用的安全隐患,以提高中药用药的有效性。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