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近年来,抗菌药物滥用现象非常普遍,而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因此,对于呼吸内科医师来说,正确选择使用抗菌药物论文联盟http://尤为重要。为了解临床用药情况,更好地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笔者对本院呼吸内科897例出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呼吸内科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897份出院病历,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抗菌药物的品种、疗程、联用情况、药敏试验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897份病历中,全部使用抗菌药物,其中男性508例(56.63%),女性389例(43.37%);年龄15~97岁。平均年龄64.3岁,治愈404例(45.04%),好转459例(51.17%),未愈34例(3.79%)。住院时间2~74d。 2.2 抗菌药物使用品种 本次调查的897例份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主要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醏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真菌药、碳青霉烯类,品种达16种。其中用量最多的前10种药物依次为:呱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帕珠沙星、培氟沙星、头孢匹胺、头孢呱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呱拉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2.3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全部病例联合交替使用抗菌药物1~54d,平均16.6d。 2.4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 所有病历中使用二联抗菌药物治疗794例(88.52%),三联89例(9.92%),四联14例(1.56%)。 2.5 病历学检查情况 897例患者中,有502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55.96%。采集送检标本有下呼吸道痰,血液及胸腔积液,共检出病原菌15种409株。呼吸系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及解鸟克雷伯菌,占71.96%。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有表皮葡萄球菌、金葡菌、木糖葡萄球菌,占20.37%。真菌感染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占7.67%。 3 分析与讨论 呼吸内科是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最普遍的科室,我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达100%,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是住院患者使用最多的3类抗菌药物,其中尤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率最高,在联合用药中居首位。这与病原学检查相符合的。 在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病例中,临床标本培养502例,但没有1例是在给药前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验的。因为抗菌药物的使用会导致病原菌的迁移,因此,要规范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使病原检查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呼吸系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其中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及论文联盟http://解鸟克雷伯菌具有增多趋势。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抗菌药物的应用以二联为主,达88.52%,最常见的联用方式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唑与喹诺酮类联用,头孢美唑与喹诺酮类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复合制剂,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等优点,对g-菌和敏感的g⊕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1]。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脂溶性好,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性,对多数病原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因此是目前治疗肺部感染的常用药物。但应关注近年来发现喹诺酮类与其他菌药物特别是头孢菌素类具有部分交叉耐性[2]。β-内酰胺类与喹诺酮类抗菌作用机制不同,两者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新一代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具有杀菌作用,能破坏耐药细菌产生的生物被膜,因此,阿奇霉素可与β-内酰按类药物联合应用。但要注意用药顺序,先用阿奇霉素破坏细菌生物被膜,更有利于β-内酰胺类药物渗透入细菌,从而发挥杀菌作用。 总之,根据我们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我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上是合理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个别病例用哌拉西林/舒巴坦联用头孢美唑,同类药物作用机制相同,不适合联合应用。再如有1例73岁copd患者,选用头孢匹胺,培氟沙星,阿奇霉素和甲硝唑四联抗感染。头孢匹胺主要抗g-菌,厌氧菌及g+菌,培氟沙星主要抗g-菌、g+菌,衣原体,支原体,阿奇霉素抗g+菌、g-菌、衣原体、支原体,甲硝唑抗厌氧菌。头孢匹胺和培氟沙星二者联用已覆盖绝大部分包括金葡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军团菌及厌氧菌在内的致病菌,没有必要用四联,抗感染治疗有些过度。对于重病copd,可选用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联和β-内酰胺类或加酶抑制剂也就够了。另外,抗感染的时间普遍偏长,病程记录及辅助检查提示没有感染,但抗菌药物仍在使用。长期应用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的产生,这对以后的抗感染治疗是不利的。因此,建议临床医生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学习和培训,使临床抗感染治疗更为合理,以减少患者的治疗风险和医疗支出,使临床治疗更为安全、有效。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