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培荣 张士森 刘玉珍
【摘要】 目的 探讨胺碘酮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2例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男41例,女21例,平均年龄(564±112)岁,均同时合并调脂治疗的适应证。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前者同时应用胺碘酮和辛伐他汀,后者仅服用胺碘酮。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 研究组治疗1年的总有效率为70%(21/30),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1年的总有效率438%(14/32),p<005。同时,研究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下降[(1313±128) mg/dl vs(1047±96)mg/dl,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疗法的安全性相当,严重不良反应率差异无显著性(研究组33% vs对照组31%,p>005)。结论 和单纯应用胺碘酮比较,胺碘酮和辛伐他汀联用能够显著提高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效果,同时并未增加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房颤动;胺碘酮;辛伐他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bination with amiodarone and simvast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methods sixtytwo patients[male 41,age (564±112) years] with paf and indications for lipidlowering therapy were assigned into amiodarone plus simvastatin group (group 1,n=30) as well as amiodarone alone group (group 2,n=32) randomly.the followup duration for every patient was one year. results the overall efficacy rate in group 1 was 70% (21/3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2 [438%(14/32),p<005].after treatment,the level of low dense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group 1 [(1313±128)mg/dl vs(1047±96)mg/dl,p<001],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group 2.the safety profi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able,the incidence of major adverse effect was 33% in group 1 and 31% in group 2(p>005),respectively.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amiodarone alone,amiodarone combined with simvastatin had a better efficacy as well as a similar safety.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amiodarone,simvastatin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血栓栓塞是其严重的并发症。胺碘酮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但有效率仅在40%~60%[1]。新近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对于预防心脏外科术后的阵发性房颤发作具有一定的作用[2]。本研究目的旨在观察胺碘酮与辛伐他汀联用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4年8月—2005年8月在本院心内科就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62例,其中男41例,女21例,平均年龄(564±112)岁。病例入选标准为:①房颤发作频繁(>2次/月);②房颤发作时症状严重;③同时具有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指征;④左房直径<45 mm。除外标准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扩张型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口服胺碘酮+辛伐他汀,30例)和对照组(单纯口服胺碘酮治疗32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 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均行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甲状腺功能、电解质、肝功能、胸片等检查。胺碘酮的用药流程为02 g,3次/天,7 d;然后减为02 g,2次/天,7 d;最后02 g,1次/天,长期口服维持。研究组在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口服。用药1个月后开始记录患者用药期间的房颤发作次数,以患者有临床症状并做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为准,每位患者均随访1年。疗效定义:显效:1年内房颤未再发作或虽有发作,但次数较服药前减少>50%;无效:1年内房颤发作与服药前比较无显著变化,或发作次数减少<50%。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2 有效性 研究组治疗1年的总有效率为70%(21/30),其中13例(433%)房颤得以完全控制,8例(267%)房颤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对照组治疗1年的总有效率为438%(14/32),其中8例(25%)房颤发作得以完全控制,6例(188%)发作显著减少。两组比较,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年后,研究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由治疗前的(1313±128) mg/dl降至(1047±96)mg/dl (p<001),而对照组的ldlc水平无显著变化[(1279±156) mg/dl vs(1301±167) mg/dl,p>005]。
2.3 安全性 两组在服药期间,各出现1例胺碘酮诱导的甲状腺功能亢进(33% vs 31%,p>005),经停用胺碘酮后甲状腺激素水平逐渐降至正常。两组均未发现肝酶严重升高病例。
3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胺碘酮和辛伐他汀联用能够显著提高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效果,同时并未增高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极为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新近的研究显示,房颤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3]。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通过抗炎这一途径可能对于治疗房颤亦具有一定的作用。现已证实,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虽然是调脂,但同时该药还具有重要的抗炎作用。从这一思路出发,近年多项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确实能够显著降低具有某些特定临床特征的房颤的发生率,例如冠心病合并的房颤或者心脏手术后的房颤等[2]。然而,单纯应用他汀类药物来控制阵发性房颤发作无疑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它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并不是很强。因此,他汀类药物与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与胺碘酮联用则很可能具有疗效叠加的效果,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一推论。这一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在房颤患者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血脂异常,加之近年调脂治疗的适应证逐渐放宽,因此,推测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联合应用胺碘酮和他汀类药物的指征。需要注意的是,在联合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胺碘酮和他汀类药物不仅都具有一些少见但却严重的副作用,而且两药联用还有可能出现新的药物副作用或加重另一种药物的副作用。因此,在安全性方面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然而,本研究在随访过程中,并未发现两药联用所导致的副作用,特别是肝酶,均在正常范围。这一结果显示,这一联合用药方案基本是安全的。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例数尚少,因此,上述研究结论还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同时,本研究的随访时间仅为1年,而大量研究显示,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其有效性会逐步下降,因此,长期联用胺碘酮与辛伐他汀的效果与安全性亦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roy d,talajic m,dorian p,et al.aminodarone to prevent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j].n eng j med,2000,342:913920.
[2] patti g,chello m,candura d,et al.study (atorvastatin for reduction of myocardial dysrhythmia after cardiac surgery)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results of the armyda3 randomized trial of atorvastatin for reduction of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06,114:14551461.
[3] chung mk,martin do,sprecher d et al.creactive protein elev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arrhythmias:inflammatory mechanisms and persist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01,104:28862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