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回顾性分析本院10年来剖宫产孕妇的资料,剖宫产率逐年升高,2000年为26.2%,2009年为41.5%,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所占比例升高,2000年为10.7%,2009年为31.1%,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呼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术。
【关键词】剖宫产率 剖宫产指征 社会因素
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基层医院剖宫产率的升高、剖宫产指征的放宽、无明确医学指征剖宫产的增加,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对我院近10年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进行分析,减少无指征剖宫产的比例,将剖宫产率控制在一个科学的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10年间我院分娩3408人,剖宫产1161人,年龄19~42岁,平均24.8岁。初产妇2550人,经产妇858人。孕周32+2~45周。
1.2 方法 统计各年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剖宫产指征按胎儿宫内窘迫、社会因素、相对性头盆不称、试产失败、剖宫产史、胎位异常、妊娠合并症、妊娠并发症、其他9大类进行统计、分析其变化。
2 结果
2.1 2000年~2009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26.2%上升到2009年的41.5%,见表1
表1 2000~2009年剖宫产情况比较
年份 总产妇数 剖宫产数 剖宫产率%
2000 286 75 26.2
2001 297 92 31.0
2002 310 106 34.2
2003 331 113 34.1
2004 388 131 33.8
2005 387 141 36.4
2006 371 123 33.2
2007 363 115 31.7
2008 350 130 37.1
2009 325 135 41.5
2.2 主要剖宫产指征的构成变化 2000年~到2002年剖宫产指征中胎儿宫内窘迫占第一位;2003~2005年相对性头盆不称有增多趋势;2006~2009年社会因素明显增加,由2000年的10.7%上升至2009年的31.1%。见表2
表2 2000~2009年剖宫产指征构成比
3 讨论
3.1 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剖宫产率逐渐升高,主要原因如下:首先,社会因素的干预,孕妇及家人不愿意胎儿有任何围产期的缺氧及产伤的风险,对阴道分娩恐惧,缺乏正确认识和信心;其次,产科医生为避免风险而动员产妇手术产,相对性头盆不称未予充分的试产,年轻医师对难产处理经验不足,剖宫产几乎替代了臀助产;第三,由于晚婚晚育、长期避孕、营养加强,使高龄初产妇、巨大儿、珍贵儿出生率增加,这些都是导致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
3.2 剖宫产指征的变更及原因 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所占比例增高,社会因素即无明显医学指征,孕妇及家属要求而行剖宫产术,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们在分娩认识上的偏差,过分相信剖宫产术的安全性而强烈要求选择剖宫产。(2)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影响分娩方式的选择,有的孕妇为选择吉日剖腹出生。(3)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优生优育的愿望更加强烈。(4)医生对自然分娩的宣教不到位。(5)产科医疗纠纷和诉讼增加,产科医务工作者从业压力加大,产科医生过分重视剖宫产,减少了阴道助产技术的学习训练。
3.3 降低剖宫产率 本资料显示,近10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增加,因此正确掌握剖宫产的适应症,合理选择分娩方式,降低剖宫产率势在必行,结合本医院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1)建立围产期保健卡,及早发现高危妊娠,按高危妊娠管理办法规范管理。(2)通过孕妇学校,向孕妇及家属进行宣传教育,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合理运动,减少巨大儿发生率;充分说明剖宫产利与弊的关系,纠正人们认识上的偏差。(3)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抽出有经验的产科医师或护士一对一开展陪伴分娩,消除产妇在分娩中的孤独、恐惧、焦虑情绪,增加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和能力。(4)提高产科技术,监测产程,积极处理。(5)寻求社会、家庭和管理层对产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充分认同产科的高风险性,合理公正地处理医疗纠纷,创造宽松的医疗环境。
总之,产科医务人员以及保健工作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医院提高产科管理水平,通过社会各届的共同努力,控制剖宫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