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方法 对我院2001年—2010年收治腹壁子宫内膜症患者10例进行分析。 结果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腹部b超术前明确诊断,与术后病检结果符合,10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 手术是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效方法。控制剖宫产率与行剖宫产术时,规范的手术操作、产后哺乳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关键词】腹部切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 诊断 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育龄期是内异症的高发年龄,76%在25~45岁之间。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特殊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原因可能与医源性内膜种植有关。最早发病时间一般在术后1—2年。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1年—2010年我院共收治腹壁子宫内膜症患者10例,年龄在21—30岁之间,孕次1—3次,产次1—2次,手术切口均为腹壁横切口,其中一例为2次剖宫产,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2临床特点
10例患者为生育年龄妇女,有剖宫产手术史,症状为手术后1—2年出现腹壁切口处有硬结或肿块,肿块与月经密切相关,经前及月经时肿块增大疼痛加重,经后疼痛缓解而且肿块缩小,每月发病周期为月经前后一周左右,平时可以无任何不适,仅仅表现扪及时有轻微触痛。检查发现肿块均在皮下,肉眼一般无明显异常发现,触诊可及不规则肿块大小约1—2cm,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质硬。其中两例肿块位于切口上方1.5cm处。
1.3诊断
1.3.1临床表现
(1)剖宫产手术史; (2) 切口部位的肿块; (3) 肿物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触痛。
1.3.2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可帮助诊断。剖宫产疤痕下方见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无包膜,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无明显血流信号。(2)血清ca125可升高,但无诊断价值。其他化验检查无异常。(3)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
1.4治疗
王友芳[1]报道甾体激素对不同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以腹壁切口最差。这可能与腹壁切口形成坚硬的疤痕,周围有大量结缔组织包围,药物难以渗透有关。目前对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首选治疗为手术治疗。采取连硬麻醉或腰麻,切除范围为病灶外>0.5-1cm,要求切除彻底。10例病灶累及腹直肌前鞘,术中切开腹壁切口瘢痕后,皮下组织内见深蓝色病灶,质硬,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向下侵犯腹直肌前鞘。沿病灶周围约1cm完整切除,切除部分腹直肌前鞘,游离周围的腹直肌前鞘后,用进口daxon线对合加固缝合。分别缝合皮下及皮肤。术中注意彻底止血,术后伤口局部加压包扎,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七天拆线出院。术后至今随诊一年无复发。
1.5病理诊断
送检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
2 结果
10例患者全部治愈,术后未予以任何药物治疗,随访一年无复发。
3 讨论
3.1病因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理至今尚未阐明,主要学说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生化学说、诱导学说及免疫调节学说等[2]。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在剖宫产手术时,肉眼难以发现的子宫内膜碎片,散落在腹壁切口,并种植于其中造成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绝大多数继发于剖宫产后,少数于阑尾、腹腔镜肌瘤剔除、子宫切除、异位妊娠、羊膜腔穿刺、腹股沟疝修补等术后。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亦有增多趋势。另外可能与产后是否哺乳有关,体内卵巢激素水平较快恢复到非孕期水平,种植的子宫内膜很快受到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影响而较易发生腹壁疤痕内异症有关。
3.2治疗
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切除局部病灶组织。这与子宫内膜症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蚀能力,因此,病程越长,病变侵及范围越广,越深。故应及早手术。术后一般不会复发。
3.3预防
严格剖宫产指征,对无指征者尽量经阴道分娩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强围生期管理,减少难产发生率,降低剖宫产率。强调手术者在术中操作时尽可能仔细保护切口,不能只追求手术速度及切口美观,应注意提高手术质量,注意术中腹壁切口的保护,对胎盘的处理主张自然娩出,不主张人工剥离,术中减少宫腔操作次数,擦拭宫腔的纱布不主张重复使用,缝合子宫伤口时尽量不要穿过子宫内膜,更换针线缝合腹膜,关闭腹膜后生理盐水清洗伤口。为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提倡产后哺乳。我院自2005年后对剖宫产伤口进行以上操作,至今尚未有新病例发现。可以说规范的手术操作及产后母乳喂养应该可以减少腹壁子宫内膜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有芳,甾体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观察及临床效果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3,18:71-75.
[2]乐杰 .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