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观察研究本院制剂化瘀安脑合剂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评分的影响,得出结论:化瘀安脑合剂可使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生活能力评分改善,且疗效优于步长脑心通胶囊,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化瘀安脑合剂 缺血性中风 神经功能缺损
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年龄45~75岁,共62例,设对照组31例,治疗组31例;去除资料不全、未按规定服药者2例,剩余60例,男34例,女26例。其中治疗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45岁;对照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45岁。两组患者性别经x2年龄、病程经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 对象选择
2.1西医诊断标准(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3)发病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6)头颅ct或mri检查。(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2纳入病例标准 凡年龄在45~75岁,男女不限,脑梗死发病在6小时至1个月者。首次发病或过去有脑梗死但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评分标准在10~45分者。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
2.3排除病例标准 (1)短暂脑缺血发作者、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等;(2)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等引起脑栓塞者;(3)检查证实为脑出血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成分过敏者;(5)年龄75岁以上及45岁以下患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病及精神病者。
2.4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2.4.1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试验方案规定用药的病例应予剔除。(2)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的病例,均应视为脱落。
2.4.2中止试验标准 (1)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应中止试验。(2)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迅速恶化者应中止。
3 治疗方法
3.1用药方法 基础疗法:两组中重症病例均采用基础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维持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及一般支持疗法;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予强心、利尿治疗;合并感染者予有效抗生素;血压过高者予降压治疗;不用类似试验药物作用的中药;不用脑营养代谢药物或脑保护剂、脑代谢活化剂等。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瘀安脑合剂,口服,每次约80ml。对照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
3.2疗程 28天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
4 临床疗效评定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按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评分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所有数据以均数(x-)±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等级资料采用h检验。
6 结果
6.1临床疗效评定 治疗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93.55%;对照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9例,有效率68.97%;两组经卡方检验,差别具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
6.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生活能力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神经功能缺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化瘀安脑合剂和步长脑心通胶囊均可使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生活能力评分改善,化瘀安脑合剂疗效优于对照组。
7 讨论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历代医家都在理论与实践中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然就病因病机而言,不外乎“风”、“火”、“痰”、“虚”、“瘀”之论。至清代王清任提出中风病“气虚血瘀”学说,创用补阳还五汤,化瘀安脑合剂治疗缺血性中风,因与现代医学理论相近,效果显著,逐渐占据了中医学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主导地位。
本研究结果显示,化瘀安脑合剂和步长脑心通胶囊均可使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生活能力评分改善,且化瘀安脑合剂疗效优于步长脑心通胶囊,从而证明本院制剂化瘀安脑合剂配方合理、疗效确切,尤其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两方面,效果独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