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肝性脑病 临床治疗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hel)aticoma),是由严重急、慢性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伴有复杂的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
慢性外源性肝性脑病患儿约50%有一种或多种诱因,主要有:
1.产氨增加 上消化道出血、感染、高蛋白饮食等导致产氨增多。
2.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低钾、低氯、碱中毒等原因也可诱发肝性脑病,主要与大量使用利尿剂、腹泻、大量排放腹水等有关。
3.医源性诱因 含氮、含硫类药物可使血氨升高,输入含氨量高的库存血,使用镇静安眠药如苯二氮革类、苯巴比妥类可诱发肝性脑病。
4.手术、麻醉、创伤均可加重肝脏损害,诱发肝性脑病。
5.便秘和慢性腹泻可诱发肝性昏迷。
通过以下机制:血氨增高、γ-氨基丁酸(gaba)增高、na-k三磷腺苷酶活性受抑制、支链/芳香族氨基酸比值失衡、假性神经介质、短链脂肪酸增多等,干扰大脑能量代谢和神经传导,导致大脑兴奋性受抑制而出现昏迷。
[诊断]
1.临床表现
(1)肝性脑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格或精神变化、意识障碍及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脑电图改变,将肝性脑病分为四期。
(2)病情严重程度和进展各异。重症中毒性肝炎的肝性昏迷发生快、病情重,短期内可导致死亡;肝硬化病情进展慢,病程长,可反复发作。
(3)可出现以下并发症:
1)出血倾向:较常见为皮肤、黏膜和眼结膜出血点、紫癜、瘀斑,注射部位皮肤渗血,轻重不等的鼻出血,偶见咯血及血尿等。并发门静脉高压时,易致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致呕血、便血,可危及生命。
2)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婴儿前囟澎隆、尖叫、眼神呆滞,球结膜及视乳头水肿,血压增高、脉搏缓慢,肢体肌张力增高,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节律不整、呼吸暂停及叹息样呼吸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抽搐,昏迷,瞳孔不等大或缩小、散大等脑疝症状。
3)肝肾综合征:逐渐或突然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酸中毒、高钾血症等肾衰竭表现。
2.辅助检查
(1)血气分析、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
(2)血氨测定:75%的肝性脑病血氨呈不同程度升高,但血氨升高比例与病情并不完全平行,与肝性脑病分期也无完全相关性。血氨升高也不一定出现肝性脑病。监测血氨有助于指导治疗。
(3)血浆氨基酸测定:芳香族氨基酸增高,特别是色氨酸增高,支链氨基酸减少。
(4)脑电图:脑电图异常是肝性脑病的重要特征,但不特异。在肝性脑病的ⅱ、ⅲ、ⅳ期均可出现异常改变,表现为脑电波对称性减慢、振幅增高,昏迷患儿可出现对称性高幅0波。肝性脑病早期可出现三相波,昏迷时消失。
(5)视觉诱发电位:在亚临床型肝性脑病即可出现改变,能精确反映脑电位活动,有助于诊断。
(6)脑ct:肝性脑病患儿的脑ct检查可用于与其他脑病变,如脑血管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有慢性感染病史、肝功能改变、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扑翼样震颤(+),基本可拟诊肝性脑病。但需排除其他疾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1.肝性脑病i~ⅲ期,特别是ⅲ期出现精神异常及错乱,应与精神病鉴别,后者无肝病史及肝病体征。
2.肝眭脑病如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发热、抽搐、幻觉等非典型肝性脑病表现时,应与脑血管病、脑炎、脑膜炎、败血症、药物中毒等疾病相鉴别。
3.扑翼样震颤在心、肺、肾功能不全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时也可出现,低钾血症昏迷时可有报道,应注意鉴别。
4.肝性脑病的脑电图出现高幅慢波,也可出现在低血糖、脑缺氧、肾衰竭等疾病中。
5.与酒精性脑病及戒酒、戒毒后出现的戒断综合征的精神症状相鉴别。
6.除与上述疾病鉴别外,还应警惕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昏迷,如低钠血症。如补钠治疗后脑病迅速改善,可考虑低钠性昏迷。
[治疗]
1.去除病因具体病情具体分析
2.减少氨及肠道毒物生成和吸收,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
(1)饮食:限蛋白,从10%gs、炒米煮汤、无蛋白半流食、低蛋白半流食、普通半流食,按以上顺序逐渐改质、增量,约需2周。
(2)静点高渗葡萄糖、足量维生素,减少组织蛋白分解,促进氨与谷氨酸结合为谷氨酸胺,降低血氨。
(3)清洁肠道,减少氨生成
1)降低ph(乳果糖+微生态制剂)(禁用肥皂水等碱性液)。
2)降氨(25%精氨酸20~40ml+5%gs 200~400ml,>4小时输入;或10%天门冬氨酸钾镁10~20m1+5%gs 250~ 500ml稀释后缓慢静点或gaba/bz复合受体拈抗药。
3.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1)可选择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甲硝唑。
(2)盐水、食醋保留灌肠。
4.控制脑水肿
(1)纠正诱因(缺氧、低血糖、低血压、低蛋白、低钾、低钠、高碳酸、内毒素血症)。
(2)限制液体量。
(3)肾上腺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每日2mg/kg或地塞米松每日0.3~0.5mg/kg)。
(4)脱水疗法(20%甘露醇每次0.5~1g/kg,每4~6小时1次)。
5.促进肝细胞再生
(1)输白蛋白或血浆,可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腹水、利尿。
(2)促肝细胞生长素每日20~100mg。
(3)葡醛内酯(肝泰乐):每次50~100mg,每日1~2次。
(4)补充维生素c,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糖原合成,还应补充维生素b、a、d、k、e。
6.调整氨基酸代谢失衡输支链氨基酸50~100ml,每日1~2次,10~14日为一疗程。
7.改善微循环川芎嗪3~4mg/kg,每日2次,静滴;或654—2 0.5~1mg/kg,每日2次,静注。
8.其他
(1)人工肝、血浆置换:可清除血氨和其他毒性物质,对急、慢性肝病有一定疗效。
(2)肝移植。
参 考 文 献
[1]江绍基.肝硬化.见:江绍基主编.临床肝胆系病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305~310.
[2]沈耕荣,周霞秋.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见:王宝恩主编.肝脏病学进展.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