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与创业密切相关,高校在创新与创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并服务于创新,为此需要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并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创业文化等方面寻求创新。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业教育模式
一、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密切相关,创业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就是创业者通过创新手段,将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创造出新的价值。虽然创业常常是以开办新事业的方式产生,但创业精神不一定只存在于新事业。而一些成熟的组织,只要有旺盛的创新活动,依旧具备创业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创业必须是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反之,创新应是在具备创业欲望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进行有效创新,才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所以,创新与创业两者是辩证的关系。创新孕育着创业,创业充满着创新,创业与创新密不可分。当然,创新与创业也存在区别(表1)。
正是因为以上的联系和区别,所以才需要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创新的实现。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必须承担起创新与创业教育的重要职责。早在1999年,国家教育部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从此之后,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开始不断的尝试。
二、 高校与创新和创业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将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限于提供人力资源、知识储备和智力支持,也不只是提供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服务”。一些具有理、工、管学科实力和崇尚“解决现实问题”的大学,率先突破“教学、研究、服务”的三重功能定位,更多地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以确保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力、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就是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mit提出了著名的五分之一原则,规定教授一周内有一天的时间可以用于咨询或者通过参与企业挣钱,而不会受到质疑。这个制度使教授参与企业的活动合法化,从传统的学术研究人员身份在逐渐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他们成为发明家、开发者和企业家。改变斯坦福大学命运的一位关键人物就是后来被称作“硅谷之父”的弗里德力克·特曼,他先后担任过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系主任、工程学院院长、教务长。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30年代,他确定了斯坦福的发展模式,在科学和工程院系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将学院各系和当地科技型公司联系起来,把资源集中于少数几个关键的、同时具有理论和实践潜力的研究领域。同时,致力于在学院周围创造产业氛围,促使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和创业。1939年,他鼓励他的两位学生利用他们发明的阻尼调节振荡器成立一家公司,这就是后来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hp公司的前身。在不到一世纪的时间,斯坦福从一个没有太多学术名气的“贵族子弟”学院一跃成为世界名校。
大学与国家的兴衰,大学与城市的兴衰密切相关。从19世纪到20世纪,美国的综合国力和美国大学都发生了世纪之变。19世纪末,尽管美国在世界列强中迅速崛起,但并非世界头号强国。世界顶尖的10所大学中欧洲占了7所,美国只有2所~3所。20世纪末,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在世界领先的大学阵容中也独占鳌头。这就是世界各国政府和高校重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因。目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已较早开展了创新和创业教育,更需迎头赶上。
到目前为止,创新和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伴随着高新区的出现,高新区邻近学校的尝试性创新和创业教育;第二阶段是1997年~2001年各高校自主探索阶段,众多大学围绕创新和创业教育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第三阶段是教育部指导下的创新和创业教育试点阶段,从2001年教育部确定试点院校开始至今,创新创业教育在
3. 推动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有着重要区别,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实践活动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发和释放学生的各种潜能,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举办与创业相关的竞赛。创业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个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和能力,选择正确的创业目标,这些比赛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等。在这些竞赛活动中,应组织富有经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充分指导。(2)建立校内创业实践基地。一是高校的科研实验室可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演示高精尖设备,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同时接纳一部分优秀学生参加课题的研究,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学校可以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在教师指导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创业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三是建设高校科学技术"孵化器"和创业示范基地,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3)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办法。一是利用校外现成的创业基地或科技园区,帮助具有创业条件的同学进行创业。二是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让学生进入现场或深入岗位,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三是挂职锻炼,选派优秀学生到社会和企业挂职,既拓宽了培养途径,又提高了创业的综合素质。(4)搭建社团活动平台。大学生社团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俱乐部”等,开展学术报告、研讨、辩论、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讲座和创业知识培训班等形式,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搭建社团活动平台。
4. 营造创业文化。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创业的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的总和。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创业文化的培育,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氛围。首先,应重视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将创业教育置于与思想品德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要提高大学生对创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最后,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活动,定期分析创业成功的案例、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者学术讲座、创业者培训班,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等,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和尊敬创业者的浓厚氛围。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培育创业文化,决不仅仅在于培养一些企业家,更重要的是培养创业精神、观念和氛围,人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以创业为荣、主动创业,在创业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将创业教育真正纳入高校教育的轨道,必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业教育模式上大做文章。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和创业文化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相信,随着创业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将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易高峰,赵文华.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复旦教育论坛,2009,(1):53-57.
2. 谭光兴.坚持教育创新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再论江西财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109-115.
3. 游敏惠.创新创业造就全新的大学模式——创业型大学评介.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5):772-773.
4. 吴敏生.创业、创意和大学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