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扩大开放对西部开发意义重大
1.1 引进外部资金是解决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重要手段
西部大开发,关键是资金。据测算,要实现西部开发的目标,未来10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需要9.55万亿元(2000年不变价)[1]。固定资产投资不外乎来自国家投资、国内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和企业自筹、利用外资四种途径。从国家投资看,由于财政预算内投资将逐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发行国债又不可能长期实行,西部地区依靠国家投资增加的空间十分有限;从贷款投资看,国内银行经过商业化改制后,为降低风险,贷款条件日益严格,短期内不可能大规模增加;从自筹资金看,西部省区都是“吃饭财政”,地方政府筹资难度非常大,而企业效益又普遍不高,自我积累和筹资能力有限。从引进外资看,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转移,以及
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投资
2.5 区位劣势将使外资进入西部要付出更高的交通运输成本
对于进口原料或产品外销的外资企业,投资西部比东部将付出更多的交通运输成本。据调查,进口原料从广州或上海经铁路转运至重庆,每车皮将增加装卸和转运费6,000元。经过航空运输付出的经济成本更高,通过水运则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显然,对外商而言,投资西部要比东部付出更高的运输成本。地处内陆的区位劣势导致西部引资“先天不足”。
2.6 内资流入西部对外资产生挤出效应
西部开发初期,将主要依靠政策和资金(尤其是国债资金)驱动。1998-2000年全国共发行长期国债3,600亿元,其中西部地区占32%。由于国债筹集和使用成本远小于外资和国内商业银行贷款,使西部一些地区的建设项目从依托国内贷款或外资转向依托国债,造成内资流入对外资产生“挤出效应”。
目前发行的国债中,中央债券由中央财政还本付息,对地方是中央拨款;地方债券在中西部地区还款期限为8年,宽限期2年,利率只有5%。而国内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五年以上为6.21%。国外银行贷款的成本更高,如亚洲开发银行普通贷款(硬贷款)对我国的年利率一般为6.6%,对尚未支付的贷款部分还要加收0.75%的承诺费;特别基金贷款(软贷款)加收1%的手续费,其它普通贷款年利率为8%,按照1:8.2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折算,优惠贷款的利率高于国内商业银行数倍。可见,使用中央财政债券几乎没有成本,使用地方债券的利息成本也比国内商业贷款要低。在国债获得相对容易的情况下,一些地区若能获得国债就不愿用国内银行贷款,能用内资就不愿用外资,“挤出效应”阻碍了外资流入。
3 入世后西部地区的开放战略选择
3.1 重点围绕国民待遇原则扩大产业开放,构造西部开放的政策新优势
新的开放政策应该从税费优惠向扩大市场开放和产业准入转变。国家计委在新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提出:鼓励外商投资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在产业(产品)和投资股比的限制都比东部地区更为宽松。要结合西部省市的实际,研究贯彻意见或制定相应的产业指导目录。近期西部地区可以申请国家同意优先开放电信、证券业、电影院、中介代理、金融、保险、旅行社和商业零售业等领域,放宽外资股权限制,降低准入门槛,形成开放政策新优势。
对农业、林业、水利、能源等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特殊行业和特殊领域,可以继续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并提高“抵、退、免”优惠幅度和范围,对上述领域的外资企业在
j].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1)[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1.
[5] 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1996-2001)[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1.
[6] 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1996-2001)[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1.
[7]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1)[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