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大学生作为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大学生作为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切实针对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师生的特殊性,因势利导、科学施教、持之以恒地做好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少数民族青年的优秀代表,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肩负着建设和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促进和巩固民族团结的特殊重任。因此,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乡,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现就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如下几点思考。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本着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我们要尊重人类的多种文明成果和形式,主张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只有在多样性的碰撞中才能不断繁荣发展。社会思潮属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差异性和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尊重差异绝不是放任自流;包容多样绝不是放弃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反映了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辨别善恶的能力。驱恶向善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但如果看不透生活中披着伪善面具的“恶”而“从善如流”,必定造成害人害己的悲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灌输“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引导人们自觉地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社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现阶段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突出道德建设,着重深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塑造国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处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遵守社会公德,讲平等、诚信和互助,不能不允许有不同意见、不同声音,不能靠邪门歪道发不义之财,不能受人蒙骗又蒙骗他人,更不能以过激行为损害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各成员间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维护权利和尽好义务是建立家庭美德的要求。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应从多方面着手,但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现阶段,我国的道德建设正处在“爬坡期”,更需要正确的道德发展观来指导。只有常抓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才能防止各种歪理邪说和邪门歪道乘虚而入,保护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不致酿成严重社会问题。
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尊重少数民族学生主体地位”原则
因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的差异,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学及自我教育、管理能力与汉族学生相比有差距,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他们的差异性,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加强对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坚持民族团结的时代精神,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事业服务,要体现民族团结、民族进步这一时代精神。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在经济生活、文化风俗及社会背景方面的差异,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对思想教育的特殊需要,成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五、开展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要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易兴奋、好动、热情高,集体观念强等优点,开展一些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公益性等多种形式的各项活动,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移默化的作用,有如春雨一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思想变化产生积极而美好健康的影响,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6]。在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时,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活动主题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切忌使活动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那一种方式,其目的和落脚点是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实际问题,完成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傅三顺,霍旭.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4):73~77
【2】郎润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我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西藏教育,2010,6:18~20
【3】陈茂荣.把握民族高校学生特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100~107
【4】麻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