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管理战略是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既有文献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应与组织基础相匹配,但对“如何匹配”研究较少。文章分析了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信息技术等组织基础要素对知识管理战略与企业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提出了若干研究命题并构建了概念模型。
关键词:知识管理战略;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组织基础;调节效应
一、 引言
很多文献提出“知识管理战略应与组织基础(infrastructure)相匹配”,而关于“如何匹配”,相关文献的探讨却非常简略。因此,本文尝试分析组织基础对知识管理战略与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希望补充现有的理论分析,并为企业实践提供参考。
二、 知识管理战略对创新行为的直接影响
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主要依据创新的幅度和知识基础来区分。探索式创新是一种大幅度的、激进的创新行为,强调获取和创造全新的知识,力求脱离和超越企业现有的知识基础。相反,利用式创新是一种小幅度的、渐进的创新行为,强调以企业现有的知识基础为依托,对已有知识进行提炼、整合、强化和改进(jansen et al,2006)。
依据企业所注重的知识内涵,可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编码化战略(codification)和人际化战略(personalization)。编码化战略是指企业将知识编码,存储于文档或结构化的数据库中,便于组织成员获取和使用。人际化战略是指企业认为知识和人是不可分割的,知识存储于员工头脑和人际网络中,因此通过鼓励人际交流、营造人际网络来管理知识(hansen et al,1999)。
探索式创新强调新知识的创造,这可以通过逻辑分析和直觉创意两个途径来实现。逻辑分析主要基于显性知识,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创造新的知识。直觉和创意主要基于隐性知识,在情境和经验的辅助下创造新的知识。编码化战略为逻辑分析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平台;人际化战略强调面对面的沟通,可以促进直觉和创意的交流。所以,编码化战略和人际化战略能够从不同途径促进新知识的创造,进而促进探索式创新(merali,2001;李忆,司有和,2009)。
利用式创新重视对既有知识的强化、整合和改进。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只有在周期性的反复运用中才能得到检验、强化和改进,为此,必须使组织中的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便利地被组织成员获取。编码化战略将知识整理成为结构化的知识库,方便了组织成员的提取和使用。人际化战略便于组织成员相互交流知识使用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等隐性知识,加深了组织成员对既有知识的理解,增加了改进既有知识的途径和机会。因此,编码化战略和人际化战略能够从不同途径促进现有知识的改进,从而促进利用式创新(subramaniam & youndt,2005;hansen & haas,2001;李忆、司有和,2009)。
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命题:
命题1a:编码化战略对探索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1b:人际化战略对探索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1c:编码化战略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1d:人际化战略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三、 组织基础的调节作用
1. 组织基础。与企业知识管理和创新行为有关的组织基础包括了诸多要素,可归纳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信息技术三个方面(gold,2001;lee & choi,2003)。
组织结构描述组织的框架体系,代表了组织中正式的控制机制,通常用集权化和正规化两个特征来衡量。
组织文化指隐藏在组织中的由员工们共享的一套核心价值观、信念、认知和规范等,代表了组织中非正式的控制机制。合作、信任的组织文化能够促进知识创造(lee & choi,2003)。在
因此,正规化将增强编码化战略对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同时,削弱人际化战略对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命题:
命题3a:编码化战略与正规化的交互作用对探索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3b:人际化战略与正规化的交互作用对探索式创新有负向影响。
命题3c:编码化战略与正规化的交互作用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3d:人际化战略与正规化的交互作用对利用式创新有负向影响。
(3)合作型文化的调节作用。合作型文化(以合作和信任为主要特征)可以促进员工间的知识交流,进而推动创新。合作型文化能降低员工间的隔阂、减少畏惧心理,使员工之间更容易做到开诚布公(lee & choi,2003)。这既有助于鼓励员工将自己拥有的知识进行编码并在知识库中公开,强化编码 因此,合作型文化将增强编码化战略和人际化战略对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命题:
命题4a:编码化战略与合作型文化的交互作用对探索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4b:人际化战略与合作型文化的交互作用对探索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4c:编码化战略与合作型文化的交互作用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4d:人际化战略与合作型文化的交互作用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4)信息技术能力的调节作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管理有多方面的影响。在理论上,信息技术有助于编码化知识的收集、存储和传递,从而能推动知识创造过程,高级的信息技术应用如视频会议等也能够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不过,实证研究仅发现信息技术对知识的整合化过程(主要涉及显性知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知识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涉及隐性知识)并无显著的影响(lee & choi,2003)。较低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如电子邮件、文档管理系统、在线知识搜索)对知识管理与组织动态能力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只有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如erp和数据仓库)才能对知识管理与组织动态能力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sher & lee,2004)。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提高知识编码化存储、查询和提取的效率,能够强化编码化战略的实施效果。但是,信息技术在管理隐性知识方面仍有缺陷,大部分隐性知识不适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电子邮件、文档管理系统、在线知识搜索等低层次应用形式)来管理。如果强行用信息技术来存储和传递这部分隐性知识,将造成看不懂、不信任、误解等问题,造成无谓浪费甚至反效果(林东清,2005)。在信息技术能力强的企业中,员工间的沟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手段,电子邮件、文档管理系统、即时通信软件(如msn、qq)是主要的沟通渠道。由于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减少,隐性知识的交流也不得不依靠上述信息技术手段,这将增加隐性知识交流中的知识损失和误解,削弱人际化战略的实施效果。
因此,信息技术能力将强化编码化战略对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同时,削弱人际化战略对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命题:
命题5a:编码化战略与信息技术能力的交互作用对探索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5b:人际化战略与信息技术能力的交互作用对探索式创新有负向影响。
命题5c:编码化战略与信息技术能力的交互作用对利用式创新有正向影响。
命题5d:人际化战略与信息技术能力的交互作用对利用式创新有负向影响。
上述研究命题可归纳为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四、 结论
本文分析了组织基础对知识管理战略与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提出了若干研究命题并构建了概念模型。研究结果补充了知识管理战略和企业创新行为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可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后续研究可对这一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也可纳入其他重要的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进一步改进概念模型。
参考文献:
1. raisch s, birkinshaw j, probst g, tushman m l.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balancing expl- 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for sustained perfo- rmance. 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4):685-695.
2. miller k d, zhao m, calantone r j. adding interpersonal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to march's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709-722.
3. 李忆,司有和.知识管理战略、创新与绩效的关系——基于企业战略的分析.科研管理,2009,30(3): 154-165.
4. jansen j j p, van den bosch f a j, volberda h w.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 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 man- agement science,2006,52(11):1661-1674.
基金项目:重庆邮电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企业创新平衡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编号:k2009-98)。
作者简介:李忆,管理学博士,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苑贤德,硕士,就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