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技巧:
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世纪之交,在全球性的教改浪潮中,在中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职业教育领域内素质教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就职教德育的现实、理论的出发点,以及职教德育目标的定位问题,略作探讨。
一、当前职教德育的现实背景
培养一大批跨世纪的优秀职业人才,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学校德育。为此,就要在深入把握转型社会中青少年群体的共性问题,并准确认清特定教育对象个性问题的前提下,来确定职教德育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做到有步骤、分层次地达到目标。
(一)共性问题: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以都市为代表的中国青少年,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一方面在总体上呈现出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中还存在着种种道德困惑,出现了道德素质下降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道德标准混乱,知行难以统一。许多实证性调查材料显示,有近半数的青少年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以致无所适从,不少青年一方面对社会上的道德现状表示不满,一方面又明确表示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需求,将放弃自身的道德追求,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2.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在不少大型的调查中,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已经把诸如“为国家作贡献”、“增强事业责任心”排除在自己的工作动力之外,他们基本上都将与个人有关的因素视作工作的主要动力。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意识充分张扬,个人利益倍受重视,这本无可非议;然而,不少青少年对个人、自我的强调,已显得不是十分健全:由于责任感、尊重他人、关注合作之类的现代观念,并未与个人意识同时确立,这样——对个人利益的过分关注,就会滑向功利主义,甚至会排除道德和伦理价值,走入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泥潭。
3.强调报酬高低,敬业精神失落。不少调查反映,相当比例的求职青年都把“报酬是否高”作为择业的最主要条件,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最流行的观念是:“一切向钱看”,认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职业青年越来越少,根据一些材料统计甚至还不到五分之一。
(二)个性问题:各类学校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和家庭教育的缺陷
在青少年群体中,职技校学生自有其特定的社会心态,而他们的各种思想和索质状况,又总是和他们身处的家庭及其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连。对这些“个性问题”的把握,有助于我们确定德育的目标。与普通高中生相比,“问题”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
1.心理素质上的落差。和一般高中生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类学校学生特别是技校生的心理素质有着较大的差异: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有一定的心理优越感,追求的目标是上大学、读硕士和博士,将来当企业家、专家,出国留学当教授学者或者当高级职员,进入白领阶层等等,可谓前途似锦。高中生在家庭和社会所给予的心理压力下,学习动力较足,一般都有较强的上进心;而职技类学校的学生,较多是考不上高中、在人们的心目中属于初中学习成绩较差而学生自己也有自卑感,不少学生是出于无奈才就读于职技类学校,一般都奋斗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上进心较弱,而且自身潜力开发、自我实现的意识相当朦胧。
2.家庭教育的缺失。较多进入职技类学校特别是技校学生的家庭也与高中生家庭存在差异。相对而言,在职技校学生家庭中,单亲家庭、缺损家庭、尚未返沪的知青家庭以及父母双下岗家庭的比例较高。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和教养方式上的主客观缺陷,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亲情关怀,得不到必要的、正确的家庭教育,道德观念和行为处于无人指引、放任自流的失控状态,个性和能力的开发尚处于自在状态。有的学生还被错误地视为家庭的累赘、社会的包袱。
这就是我们当前职教德育面对的转型期的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处于“边缘”状态的特定的教育对象。
二、职教德育目标的立足点:理论上的核心观、发展观和现实中的针对性、层次性
在职技类教育中,如果说“能力本位”的教育主要属于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德育(或称之为“大德育”)主要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特定的社会现实和教育对象,道德品质或者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职技类学校学生的成人和成材来说,实在是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对此,我们必须有理论上的深入认识,也必须有实际操作上的适当把握。
(一)理论上的认识
1.核心观。在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道德力量正显示出核心的地位,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生存都在呼唤道德的重建。
(1)社会发展的新资源:道德力。今天无论是自然科学界还是社会科学界,有越来越多的学科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自身,其主要目的就是将人的潜能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当然,就现代科学水平而言,开发的前景还众说纷坛。不过,人类道德的巨大潜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确实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这是因为:首先,当两个人或两个国家科技水平基本相当时,道德水平往往成为决定其发展水平的关键。许多有识之士都一致认为面向21世纪的人们,除了应该持有学业和职业两方面的教育通行证外,更重要的还应持有“作为人的道德意识之核心的事业心和开拓心”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否则前两张通行证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发生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泰国是损失最惨重的国家。恰恰有一项跨国研究显示,比起其他亚洲国家,泰国10年黄金发展岁月中,造就的一群年轻新贵们对于工作的“成就感”、“社会声望”和“升迁机会”重视程度明显偏低,唯独在意于薪水的高低;而且只知超前消费,不知节俭,无意储蓄。以致泰国的国民储蓄率仅为7%,连亚洲四小龙的零头都不到。如此低下的内部资本积累,只能依靠大量借外债搞发展,而发展的又是迎合年轻新贵的奢侈品消费和新贵们热衷的各种在表面上可赚大钱的投机“事业”,结果就出现了今天的局面。教训是何等深刻!其次,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个人、地区和一个国家的范围,尤其需要道德的力量将人类凝聚在一起,共同发展。
(2)企事业的强需求:职业道德。大量社会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敬业精神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是劳动者的第一要素,是人类社会健康运行的支柱之一。当人们老是以收入的多少来评价企业的优劣时,敬业精神就容易为拜金主义所淹没,社会的健康运动就可能被阻断。1997年,上海进行了一次2万人的大型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和要求就是:做人的道理和工作责任心的培养。这些用人单位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能力,可以在岗位上、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是为人、工作责任心这些基本的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进入工作岗位后,再开始着手这类教育,无疑就太迟了。为此,今天我们应当在现代化进程的视角下去全面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尽力去提高教育的现代性和有效性。
2.发展观。怎样正确看待职技校学生的素质,如何有效开发职技校学生的潜能?关键的一点是在于要用发展的观点去正确认识早慧和晚秀的问题。
许多调查、测试资料都证明,职技校学生的智力与普通高中生的智力并无差异,大部分的差异在非智力因素上,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切实有效的德育(此处指“大德育”,见后解释)分不开。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德育,才能使学生成人、成材,最后也必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此,我们从事职教的教师和职教学生自身都应确立一种发展观。唯此,才能打破自我限制的思维定势,充分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能,让一大批“晚秀”者脱颖而出,成为各种专业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标兵模范。
这里,我们所说的发展现的基本点是:“晚秀”问题。对此的认识和把握十分重要,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r·w·史百瑞教授在80年代的一部著作《科学与道德》中对“人的才智才能是得之于遗传还是环境”的问题作出过精辟的阐释,他的观点可概括为:研究人的才智和才能的形成,重点在于把握和分析——人在自身的物性规定和身外的环境规定中所作的反应和自在自为性,以及人与环境、环境与遗传的交互影响。个人作出积极反应和把握自在自为性的早晚将决定个人潜能开发的早晚。这也就是说,对于每个正常发展的个体来说,不存在成功与失败的问题,只存在早慧与晚秀的区别。
在社会现实中,能够进入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学习者,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可算“早慧者”,他们的素质是在天赋与环境、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中,以其较早形成的积极反应和自在自为性而获得造就。进入职技校的学生,由于受到前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暂时还未产生积极反应、形成自在自为性。所以,他们决不是不可造就的朽木而是未经雕琢的玉石。关健在于继续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反应,也在于学校、教师正确的引导。当然,由于种种的延误,这种引导较之高中生则肯定要化更多的心思和更大的气力,对于教师的各种能力要求可以说相对也更高。这里,在人类成才史上,爱因斯坦、达尔文以及萧伯纳等晚秀伟人的成长、成才轨迹实在值得作深入研究,以供借鉴。
(二)操作上的把握
1.针对性和系统性。
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家庭教育的缺陷和缺乏、自身潜能的开发不足是职技校学生成材德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其成长道路上种种问题的根源。由此也决定了职技类学校在技能教育之外,较之一般高中教育更为繁重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德育任务)。职技类学校的德育也只有直面现实,才能收到成效。大量的教育实践说明,如果仅实施和贯彻一般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收效不大。为此,我们认为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要,丰富德育的内涵,将成人意识教育、法制教育和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有机综合起来,都围绕德育这个核心运转起来。我们不妨借用“大德育”这个词语来表述这四方面教育的整体性意义。
2.层次性和连续性。
上述四方面的教育应有先有后,层层推进;要相辅相成,系统展开。
一般而言,四方面的教育应循法制教育→成人意识教育→道德教育(以职业道德为主)→艺术教育的序列,次第进行。由于职技类学校的学生相对一般高中生而言,将更早进入成人社会;由于法制意识和人格意识模糊,他们的自控能力也较差。所以,应将法制教育和成人意识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大德育内容,通过这两个教育来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来增强学生的人格意识,以保持心理的健康。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从行为规范到理想追求的道德教育,即从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教育入手,推动学生向崇尚伦理、追求理想的层次发展;以不侵害他人利益为最基本的准则到乐于助人再到乐于奉献,从而恪守基本,逐层跃进。艺术教育处于大德育的较高层次,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首先,艺术教育实际上是真善美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无疑将激发学生真善美的追求,所以这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道德教育;第二,很多艺术教育都将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左右脑的协同开发,也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将大大有助于职技校学生成为晚秀者。当然,如何充分发挥大德育的整体效能在较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施教者的识见和能力。
三、目标新定位:特定素质的养成和相应教育的实施
作为职技校培养的跨世纪合格人才,除了必备的一专多能的技能素质外,一般还应具备以下素质:遵纪守法,行为规范;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爱岗乐业,富于敬业精神;人格全面发展,努力追求理想。这,也就是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职教德育目标。
(一)法治意识:行为规范与法制教育的实施
法制教育的实施,应达到两个同样重要但属不同层次的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起基本的法律意识。通过反复学习强化,逐步使学生自觉地以此来指导、规范、评估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自己在从事某项活动、工作和采取某一行动时,违纪违法。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全面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意识。这,对于法制社会的建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来,这里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和法令的义务,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行使权利、自由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安全、民族团结的义务;积极参加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和各种劳动的义务等。
(二)责任意识:人格健全与成人教育的实施
16岁的花季,意味着青少年即将成人,政府向16岁的学生颁发居民身份证则是一个标志。我们应在此之前不失时机地进行成人教育,举行成人仪式。当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素质准备,这是成人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人的素质要求则最主要的应从基本要求、责任、任务三个方面来把握,从社会要求和自身人格发展两个角度来明确。
社会的要求是:做“四有”新人,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公民,成为能投身现代化事业的有用人才。
自身人格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保持身心健康的发展。联合国卫生组织曾提出过一个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与否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对于一个即将进入成人社会的职技校学生来说,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无疑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保持开朗的心境;能排除心理障碍,甩掉精神包袱,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满意和自信的心境;
——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具有自我反省的自制力,不妄自尊大也不自暴自弃,面对现实,经常保持一种进取心态;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用尊敬、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等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
——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对周围社会能密切接触,正确认识,良好适应。
(三)职业伦理:爱岗乐业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
改革迄今,全社会越来越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转既要靠法律的维护,同时也离不开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维系。因此,职技类学校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运用多种方法去调动、激发每个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明确自身工作的意义和职责。在教育的实施中,要摈弃不切实际、空洞无物的说教,强调针对性、层次性;要从培养职业兴趣而逐步转化为职业理想,由职业理想而上升为职业信念,最后升华为敬业精神。
尽管职业道德具有多样化的趋向,但其构成的要素大体可从四个层面上加以归纳,相关的教育也正可由这四个层面切入。
1.弄清就业目的。从个人来说是为了保证企业和自我的生存和发展,而从企业来说是为民众服务和为了国家、民族战略目标的实施,后者与前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2.确立价值理念。作为就业者就应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来爱护,并为之奋斗,以使之取得优越的竞争地位和发展基础;
3.把握基本规范。这至少包括:①尽职守责;②礼貌待人,主动服务;③欢迎批评。恪守这三项规范,才能履行价值理念,实现就业目的;
4.树立自我评价观念。这是一种敬业的自省精神,是从业者发自内心的、真正的“以遵守职业道德为荣,以违背职业道德为耻”的意念。这种自我评价意念的确立,是职业道德规范得到有效推广、执行的保证。
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特别是真正股份制的全面推行,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职技类学校要抓住这个时机,把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法实践的现代职业道德精神植入学生的意识中去,贯彻到日常行为中去。
(四)发展意识:追求崇高和艺术教育的实施
如前所述,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技类学校的学生,作为一个已脱离了“应试”、“升学”指挥棒的学生群体,他们中必定会出现一批晚秀者。因为真正的艺术教育将满足他们的个性情感要求,并使之丰富和高尚,从而激励其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充分发挥其潜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材乃至栋梁之材。由此,对于职技校的学生而言,艺术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特殊;为此,也特别要下功夫切实抓好。
在大德育的范围内,一般德育与艺术教育既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又存在着区别。一般德育基本上属于理性教育,而艺术教育则属情感教育,两者相互协调,旨在使学生的发展更全面,并充分调动其生命活力。当然,由于艺术教育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格素质的教育,所以,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必须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和由外而内的教学态度和方式,而应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从多个层面上开展立体式的艺术教育,这些层面从课内到课外,从显性到隐性,从表层到深层,大致包括:艺术课、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
1.艺术课。这是职技校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其成效的高低大多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传授水平。
2.课外艺术活动。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层面,是课堂艺术课的必要补充和生动实践。与艺术课相比,这类活动的内容更活泼、更适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组织形式也较灵活、更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活力。
3.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环境是物化了的校园审美氛围,属于表层的、显性的艺术教育内容。校园环境的美化,使外在的环境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关系;因此,美化的校园环境成为青少年学生个性情感栖息与生长的处所,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4.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那就应该是一种真诚的交往和对话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成为可能。在校园的一切人际关系中,这种审美性最充分地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的艺术教育——它在根本上不是教训人,不是灌输什么东西,而是在整个精神上造就人。它成为综合性地培养青少年完整人格的文化摇篮,并且以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方式,发展着青少年学生爱的心灵、理解人并努力与他人沟通的自觉意识和活动。
由以上四个层面看,职技类学校的艺术教育园地无疑还有很多的地方等着我们去耕耘,也必定会有更多的成果等着我们去收获!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html/basic/20180601/761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