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技巧:
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命题与特色化发展道路
毕业论文网 http://www.lw54.com
一、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两个基本命题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的公共管理,其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
内掀起的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政府的管理导向开始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从“行政管制”向“公共服务”转变,为适应这一变革形势和相应的人才需求,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当前,“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畴仍存在许多争议[1],这些争议集中表现为公共事业管理与工商管理的交叉性是否过多,公共事业管理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是否有区别,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是否具备存在的现实依据等一系列问题,由此也使得高等院校和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产生了两个自然而然的追问:一是地方性高校是否应该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即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二是如果社会发展需要,那么地方性高校应如何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这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这两个追问构成当前我国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重大命题,如果不加以厘清,则会使得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不明、思路不清、机制不畅。
总结大全 http:///html/zongjie/
对于第一个命题,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政府、民生型政府是今后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趋向,强调服务、注重变革、讲究快速回应、要求敏捷应对是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必须致力追求的目标,这些新形势和新变革需要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专业人才来推进和实现。因此地方性高校应该并且要大力地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是我国政府变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对于第二个命题,必须首先明确,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人才,而更应是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专业人才,他们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能解决地方政府管理中面临的各种尖锐矛盾和突出问题,是适应变革、善于创新、勇于尝试的现代管理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中一方面要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往“通才”方面进行培养,使之“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二、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
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专业,至2009年底,我国已有47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地方院校占绝大多数。可见地方性大学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2]。但伴随着招生学校的迅猛发展,诸多问题逐渐涌现,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地方性大学如何抓本文由
毕业论文网http://收集整理住国家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适应地方公共管理发展需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各地方性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毕业论文网 http://www.lw54.com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短,专业建设特色尚未形成,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的专业定位尚存在一些不足,未能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综合性特征,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而对于该专业究竟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通才”,还是培养精通某一事业领域管理“专才”的问题,又成了困扰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难题。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方面定位模糊。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发展历史较短。2003年才有了首届本科毕业生,很多地方性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都是从其他专业转型来的,大部分专业教师较为年轻,职称较低,缺乏管理实践,一些教师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单纯的授课环节上,教学方法单一,不少课程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各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基本都按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三级平台课”原则进行设置[3]。课程的设置大同小异,特色不鲜明,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之间的主次不分,方向课程的开设没有很好考虑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律,没有突显地方特色、区域特色。课程本身多是“基础”、“概论”等形式,基础理论性课程较多,实务应用型课程偏少,这与当初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是偏离的。课程设置几乎涵盖了所有私营部门之外的专业方向,随之而来也带来了课程的简单嫁接[4],忽略了专业的特点与属性,更忽略了专业本土化的需要。
毕业论文网 http://www.lw54.com (四)学生专业技能不强
学生当中普遍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清楚,对实践教学的意义、目的认识不足,本应该具备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应当具有的职业技能和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的行为能力没有很好掌握。少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参与应聘时自信心不足,也有的毕业生缺乏主动性,缺乏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推销意识,没有看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潜力。
(五)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多数地方性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困境,即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相关配套设施、条件相当欠缺。囿于传统观念的制约,公共事业管理只是灌输一些管理理念,学习一些
管理理论,一些学校认为抓实践没必要,也有一些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抓。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非常外行的观点,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不用建实践教学基地,所谓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无非是找一间教室买些电脑教学生用些办公软件。殊不知,国外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试验和实践建设要远复杂于管
理学其他专业,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决策剧场、荷兰莱顿大学的危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等都是全球知名的,国内的华中科技大学于2010年6月2日建成的高清晰、高性能、8通道、立体背投、无缝连接、240度弧幕的电子决策剧场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实验教学基地。再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毕业实习现状也不容乐观,一般的地方性高校采取的是分散实习加集中实习的方法,即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和院系推荐相结合,但这种效果非常不明显,究其原因,学生自主联系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难度颇高,而院系推荐也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实习基地建设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毕业论文 http://www.lw54.com 三、地方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化发展的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
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曾把我国的地方高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学研究型、综合性的高校,包括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和“省部共建”高校;第二类是应用型、专业型的高校,除了一部分是一本类院校外,其余大部分是二本类院校,普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第三类是职业性、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和专业型高校,即高职高专和三本院校。由于地域、办学历史、既有资源和国家支持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地方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以及适用的条件寻找特色路径突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