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技巧:
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基于管理学视角的群众路线逻辑演进及高校的实践 代写论文 http://
“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回应群众的诉求和期盼,在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政党的导向下,要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认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真正达到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目的。研究群众路线的逻辑进路及发展,把握群众路线工作规律,促进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是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问题。通过科学系统、逻辑严谨的系统思考,有助于更好地完善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有助于为群众工作科学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基于此,本文从管理学的视角,从群众路线的逻辑起点、进路、发展及观照的角度,阐述高等学校群众的系统结构,继本文由毕业论文网http://收集整理而对高校如何服务群众的路线图,构建群众工作路径展开论述,为党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提供参考。
论文代写 http://
一、逻辑起点: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起就开始有发动群众、联系群众的提法。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组织章程决议草案》,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组成大的‘群众党’。”[2]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方面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一词。当时的背景是: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并被选为中央
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打破了敌人的多次围攻,并向赣南和闽西进军。然而,由于当时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加之红四军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极端民主化、重
军事轻政治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滋长严重,红军内部在根据地建设、军事斗争、军民关系等方面意见分歧,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潮。陈毅同志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后向周恩来同志做了汇报,中央决定给红四方面军前委发出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来信。信中肯定了红四军建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要求红四军前委和全体干部战士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对红军的任务目标、根据地建设、军事斗争等方面做了具体指示,其中,用了很大篇幅谈红军与群众。信中3次直接用到了“群众路线”一词,指出,红军必须避免单纯的军事行动,而应积极与群众斗争取得密切联系,把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帮助群众建立自己的组织和政权,发展武装。肃反、筹款等工作要经过群众组织来做,“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3]
毕业论文 http:// 同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一切工作在党内讨论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4]这段经典的论述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科学理论形态的重要标志。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56年,“群众路线”的概念明确写进了党章,邓小平同志提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5]。
二、 逻辑进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群众路线
代写论文 http:// 依靠群众路线,我们党在战争年代获得了伟大胜利。在进一步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理论与实践互动,群众路线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放在一起,作为最根本的政策方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他提倡“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不要脱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就是物质利益,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
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因此,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群众路线方针放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具体就是表述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指出:“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脱离了群众就从根本上脱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脱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政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群众路线是相辅相成的:群众路线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和手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又是群众路线和群众利益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