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 论文网 http://
胡锦涛总书记曾对论文联盟http://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必须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而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正是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明晰职责、优化队伍、提高素质的重要杠杆。本文引入了和谐管理的相关理论,在整体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更加人性化与严密的设置,促进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的发展。
一、和谐管理理论概述
2005年,席酉民教授基于目前管理理论应对不确定因素的局限性,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路。和谐管理理论紧密依赖于环境“围绕和谐主题的问题解决学”,呈现出“一体二翼”的结构形式——“一体”指和谐主题,是组织在特定环境中为实现长期目标所需解决的核心主题或核心人物;“二翼”分别指和与谐,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优化设计的互动耦合。
(一)“和”与“和则”
“和”指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的合意的嵌入,主要关注人的主动性和主观性。“和则”的概念由“和”直接派生出,用以应对组织中的不确定性,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共处。“和”与“和则”体现了和谐管理理论中系统成员的精神利得的价值。大量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许多社会需求,特别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就会益发突出。精神和谐的追求,不仅是效率的考虑也是系统成员的直接目标之一。 “和”与“谐”相互依存,精神价值与效率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二)“谐”与“谐则”
“谐”指一切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是一种“客观”、“被动”的状态。“谐则”是“谐”的派生概念,指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问题,其可以根据目标,通过数学或其他量化模式等得以解决。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和谐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是和谐管理理论的立足点。“谐”与“谐则”体现了和谐管理理论中的技术价值,体现了效率的原则,这种效率是在系统目的的意义下进行定义的。用最少的资源提供最大的服务是效率的表达形式。
二、辅导员职业特殊性与和谐管理理论的契合点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与和谐管理诉求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复杂性、智力性、时间和空间的延展性等特点,其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学生,高校辅导员在复杂多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环境下,依靠自身的知识能力、道德素质等开展创造性的工作。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工作过程具有不完全监控性,在工作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针对以上特点,为了保证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应当改变死板的单一量化的考核评估方式。而和谐管理理论主张运用环境诱导下的“和则”,尽量发挥高校辅导员工作自觉性和创新精神,克服其工作的不完全监控性的矛盾,适应了辅导员的工作特点。
论文代写 http://
(二)高校辅导员自身特点与和谐管理诉求
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基本具有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正逐年提高,在
管理学上属于知识型员工。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价值观念、心理需求、工作方式等方面具有许多特殊性。他们高度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并期望得到社会顶尖层次的认可。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思想
政治工作,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辅导员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而这种影响具有非物质性、延迟性等,因此,以往的即时量化考核方式对辅导员的激励作用有限。而和谐管理理论中的“谐则”主张优化推动目标的形成,在客观上符合了高校辅导员的价值观方向。
三、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考核指标设计方面
考核指标的设计直接关系到高校辅导员考核的结果,对辅导员的行为有高度的导向作用,应当从构建环境诱导和实现优化配置的互动耦合出发,设计高校辅导员的考核指标体系。首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宏观考虑学校的综合实力、师资状况、学生素质等,根据不同的绩效目标来调整指标的分配。其次,要科学设计定性与定量的比重,以“日常工作”、“进修学习”、“科学研究”作为三大定性指标,通过相应内容的权重加以体现,强调指标设计与辅导员个体的匹配性,通过非数字化的模糊判断优化“谐则”,以此激发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针对不同层次的辅导员实施有差别的指标设计,充分体现“和””谐”耦合。
作文 http:///zu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