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灾难性事件 媒体 信息发布
论文摘要:同时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自然灾害、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都“牵动”着全世界媒体的心。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闻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灾难性事件新闻发布的研究对于当代的中国政府更好的处理灾难性危机事件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灾难信息的发布一般都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这种对灾难信息发布重要性的有限认识,致使过去应对灾难性危机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发展缓慢。近几年,在汶川512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等重大灾难中,政府部门重置了灾难事件的新闻发布机制。一系列的危机事件告诉政府,信息时代的中国,灾难事件是可怕的,但灾难发生之后由于灾难信息不透明,这种不必要的全民恐慌更可怕。因此,近年来政府对于灾难事件的新闻发布体质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修改,从玉树地震的新闻报道就可以看出,政府的新闻发布活动内容与及时性明显有了质的提高,发布形式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完善。
灾难性事件通常指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无论是自然性灾难还是社会性灾难,都因其突发性、强烈的震撼性、广泛的社会性和巨大的负向性而备受瞩目,具有极高的冲击力和新闻价值。突发灾难性事件,无论对媒体,还是对政府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和机遇。它以突如其来的方式,考验着政府和媒体的决策和应变能力。突发灾难性事件传播,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媒体的水准,也能折射出它所在社会的民主开放程度。①
根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网民数量的暴增,直接导致互联网信息控制难度的加大,有关灾难的信息,无论是真相或是传言都非常容易在互联网的用户之间传播开来,造成无法预估的后果。2003年“非典”事件的全球传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时就是一位知晓真相的老医生用email向媒体发了消息,从而引发了关于“非典”信息传播的全球高潮。南京大学教授李永刚说过,“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在互联网通达的地方,一件‘小事’可能在‘黄金4小时’就被放大,一个‘小地方’的一点‘小动静’,也可能立即就被世人瞩目”。②
在对突发性社会灾难或危机事件的救援活动中,世界范围内的各国政府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信息时代,更应该如此。在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媒体的报道无疑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与舆论引导和塑造政府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媒的正确引导,不仅可以稳定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力量,缓解社会矛盾,从而共同战胜危机。而如果一旦出现信息错误,那么误导社会民众,加剧社会恐惧,激化危机事态就会时有发生,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因此,我们说,媒体应该及时发布事件的真相,研究如何更好的借助媒体对灾难性事件进行新闻发布对于政府危机管理非常重要。如何帮助政府应对灾难事件或危机事件,但又担心报道失当,造成不可控制的损失或更大范围的恐慌。我们不得不思考:危机背景下,政府与媒体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应该如何利用传媒保障政府与公民之间顺畅融洽的交流?媒体的报道又会给政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新闻与政治、新闻事业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从2003年我国新闻媒体对“非典”事件的前后报道看出一二。“非典”初期新闻媒体缺位,但到2003年2月10日当地有影响力的几大媒体突然出现报道高峰,突发而密集的报道当时在社会引起了突发性的恐慌,媒体报道几天后出现“盐荒米荒”的谣言,广东地区尤其是广州市出现了“抢购盐米粮油”事件,媒体的报道不能不说是起了负面的催化作用。但后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新闻媒体转变报道角度和策略,科学报道,精确调查,发现后阶段在人们心中对非典的认识有明显的提高和对非典的恐慌有明显的降低,并且政府的积极行为,营造的灾难面前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精神,极大的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这是新闻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上与政治完美结合的典范。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人为把握的,所以面对此首先要排除思想上的局限,发挥出新闻报道对政治对社会对人们的积极效用,于此应探讨灾难性报道的科学方法。
如何在危机背景下建立媒体与政府的良性关系呢?
首先,媒体应为政府赢得良好的舆论支持。自古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危机事件来临之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舆论环境,那么政府相应的管理活动都会显得被动。一个理性的政府应深刻认识到媒体的力量。因此,政府应主动寻求与媒体的合作,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稳定公众的情绪,增强公众的信心。通过媒体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与评价,满足民众对信息的需求,从而为政府部门控制事态发展、稳定社会秩序赢得良好的舆论支持。与此同时,媒体可以把民众心态反馈给政府,这样也利于政府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而在危机事件结束之后,媒体可以发动全社会对其进行理性讨论,寻求避免此类危机事件的方法。
其次,政府应转变观念,借助媒体与公众做好良性沟通。媒体对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措施和成果进行及时报道,与政府建立起固定的良性的沟通方式,更深刻更贴切的理解政府决策,对于政府塑造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部分省市纷纷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对大批官员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工作。在很多突发事件危机事件发生之后,有些地方千方百计阻挠记者进行采访,对记者极不尊重,令“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变为空谈。其实可以通过后期努力修复政府的公众形象,关键就在于是否领会媒体意图,有否做好沟通工作。最后,加强传媒业的自律建设。一些记者站屡屡出问题,与一些报社网站的生存压力有一定关系,但是,更大的原因还是这些新闻单位忘记了自身的责任,放松了要求。这些有悖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行为直接导致群众对媒体有很多负面评价,扰乱了正常的新闻业务活动不说,还严重影响了新闻单位的形象。当然,在当前的情况下报社、网站等新闻单位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本着传递信息、舆论引导、服务大众等社会责任还要自我发展谋求生存,追求经济效益。部分新闻单位可能疏于管理,导致了一些有损新闻行业形象的行为出现。但我们应当认识到,新闻单位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社会责任应当远远大于经济利益。
2003年的“非典”事件确实暴露了中国政府在灾难性事件发布方面的弱点,但2008年的汶川地震与2010年的玉树地震我们看到,政府不仅做到了全面开放采访,更是用多种形式及时有效的发布了信息。汶川地震报道更是成为中国“开放性报道”的标志事件。短短几年时间,在灾难性新闻发布方面,在危机事件处理方面,中国政府无疑给国人、给世界上所有关注我们的人交出了一份可观的答卷。今后处理灾难性新闻发布的工作中,仍然会有很多新问题和新情况等待着我们辛劳的政府部门,但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政府部门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将会在越来越多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升华。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的媒体不仅会给公众一个真实、有安全感的生活,更会给政府展示“自我”提供良好的机会。媒体与政府的协同合作也会令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宝玲.谈突发性灾难性新闻报道能力的训练和养成[j].北方传媒研究.2010:10.
[2]李永刚.互联网上的公共舆论及其形成机制[j].文化纵横.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