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旅游资源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极为丰富,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全国一流的旅游区布局却不均匀,除张家界一个在湖南西部地区外,其他五个大部分都在湖南东部地区。崀山位于湘西南边陲,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崀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对湖南西南部旅游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全省完整的旅游地域系统的形成,满足旅游者多层次需求。
一、崀山资源介绍
崀山,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境内,是我国“丹霞名山”,观赏价值与科研价值并举。资源种类多样:有奇特的山貌,复杂的溶洞,拔地而起的奇峰异石,澄澈的扶夷江水,异彩纷呈的瑶族风情,扑朔迷离的草山牧场,旷古悠远的舜皇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被称为中国“六绝”的“天下第一巷”、“鲸鱼闹海”、“将军石”、“骆驼峰”、“天桥横空”、“仙椒钻地”堪称绝世奇观。崀山有着全国最完整的“红盆丹霞地貌景观”,被誉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大型丹霞地貌区,它以中、低山丹霞喀斯特混合地貌为特征,两种地貌共生并存,这即使在世界范围,也是十分罕有的,极具科研价值。
二、旅游开发对策
崀山旅游资源有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其制约因素。它地处偏远,区位条件不好,大交通困难(离省城长沙有230公里),知名度低、地区经济不太活跃,这使得其开发发展存在一定难度。笔者认为,要实现崀山旅游资源开发的跨跃式发展,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加快“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
积极做好崀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提升文化品位,创建名牌旅游线,最终实现新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崀山是我国最大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拥有奇特的山川,复杂的溶洞,拔地而起的奇峰怪石,神秘莫测的幽谷,这些自然资源极具优势。2001年12月获得国家地质公园称号,2002年3月,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崀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有关专家对照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标准,认为崀山有符合申报条件的特质:代表地球历史演化主要阶段及杰出事例,包括对生命的记载,地形有最杰出的自然现象或罕有的自然美和重要美学价值的地区。崀山这座以打动舜帝的独特景观,千百年来却一直待字闺中,重要原因便是名气不大。故崀山要充分利用“六绝”及其丹霞地貌这些资源优势,加快申报速度,一旦申报成功,崀山将与毗邻的张家界一样,成为游人新宠。
(二)形成各级党政主干线上手抓旅游的发展格局
各地的旅游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做到“党政主干线上手抓旅游”,才能调动起本地区各方面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云南省委省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就下决心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明确提出“不管东西南北风,狠抓旅游不放松”的响亮口号,在财力、物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下决心先后改造与新建了8个机场,使旅游大交通得到根本改善,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大大加快,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同样,四川、张家界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张家界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旅游资源价值非常高,但湘西的经济发展30多年来一直未找到突破口,是湖南有名的穷州。1979年发展旅游以来,特别是1983年旅游开发被列入自治州政府议事日程以后,旅游业发展很快。1979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人1.3万人次,1987年增至139.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 167.58万元,其中张家界1987年接待游客51.2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905.51万元。
现在,崀山与十几年前的张家界一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差、底子薄。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崀山总体规划的制定、基础设施的建设、客源市场的开拓、大交通条件的完善、重点景区的包装开发都离不开邵阳市和湖南省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都有赖于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制定旅游开发规划
要研究怎么样发展旅游产业,首先要有好的旅游规划。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市场的活跃与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都需要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来指导。省旅游局要明确邵阳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的方向,市县两级政府要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要求,尽快高标准、高起点地完成崀山景区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邵阳旅游总的格局是东靠长沙,南临桂林、南宁,将来可和桂林连成一线这个大的思想;局部可考虑崀山与城步南山草原牧场、武冈的人文资源、绥宁的黄桑、洞口的魏源故里形成一个旅游圈。要加强区际联系,与广西及其他友邻市要加强联系,市属的几个县也要加强旅游联合,要将邻近旅游区看作是崀山旅游区的外延,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这样崀山旅游业的发展才会有无限生命力。
另外,做规划要请专家,特别是请有策划能力、称得上“资源配置师”的专家根据消费者心理需求,对崀山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规划要有外面的专家参与,因为他们有先进的技术、与国际接轨的视野以及强烈的市场意识。 (四)加大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自1992年以来,通过国家投资、县内筹资、招商引资、群众集资等渠道,共投资1.8亿多元用于崀山景区的开发、保护和配套设施建设,崀山旅游业逐步形成了一个配套服务完善、规模初具的特色经济产业。从食宿方面看,崀山已建有三星级酒店及其以下的适合于不同游客食宿要求的宾馆饭店20余家;从行的方面来看,可利用公路交通网络及邵阳市与东安的铁路交通及省会长沙的航空交通方便旅游者出入;从购物方面看,崀山土特产非常丰富,最有名的是价廉物美的“崀山”牌脐橙与传统食品猪血丸子。
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是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崀山旅游业初具规模,但离理想中的设施水平仍有一定距离。针对崀山旅游业发展现状,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重点建设景区内外部的交通,如省道s218的改造、石八旅游循环公路的修建、八角寨索道工程的启动;外部交通环境也不尽如人意,长沙方向虽有长邵铁路和潭邵高速公路,但新宁路段的延伸仍是问题;广东、广西方向的铁路、公路也非常耗时;而崀山—兴安—龙胜的公路路况也有待提高,崀山——南山180公里,却需要一个上午的车程,所以交通仍是制约崀山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要加强上述交通路线的建设,确保游客“进得来,出得去”;从长远来看,针对外省和海外客源,还可考虑机场的修建问题。另外,旅游购物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可成立专门的土特产公司,强包装,提高旅游购物吸引力。
(五)采用灵活机动的融资方式
旅游业是一个大投放大产出、永续发展的产业,依靠地方财政投入实在有限,我们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旅游业领域。广东、福建两旅游大省旅游业已经实现由投入为主向产出为主的转变,这一发展良性态势告诉我们,旅游业发展起初需要大投入,而实现大投入关键在于创新融投资方式,当前,要加强与外地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的联系,在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旅游车队和旅行社组建、旅游酒店餐饮业发展、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积极争取外来投资,实现投资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改善旅游环境,使游客玩得好、吃得香、住得美、购得多、走得快。据了解,崀山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需拓宽筹资渠道、加大筹资力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把资金投入到正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当中。在浙江、河北、福建、广东等全国的很多省份,民营投资的旅游项目涵盖了景点、酒店、旅游农庄、马术俱乐部、保龄球馆、茶艺馆、旅游工艺品的生产等方方面面。崀山旅游资源开发可借鉴此经验,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从同地区的邵东县引进民营资本。该市邵东县是湖南唯一的“民营经济改革试验区”,民间资本雄厚。崀山旅游资源开发可在统一规划与管理下,推行项目承包开发与承包经营、或以入股、租赁、买断等方式,利用政策支持、税收优惠、加强宣传、领导带动等手段吸引邵东民间资本,不仅可为民间资本拓宽投资渠道,还可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切实提高整体策划水平,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旅游业不同于任何传统产业,不能没有宣传炒作,知名度和形象力也是生产力,而且是重要的生产力。处于初期开发的崀山在省内知名度不高,在全国的名气就更低了,这并不是崀山缺乏“美”与“奇”,主要是宣传不够,缺乏打动游客的传播力与诱惑游客的注意力。加强宣传促销,除了积极参加旅游交易会、联谊会与海内外旅行社交流,利用图片、路标、广播、电视、报纸、节庆等常规途径开展宣传外,以下几点也不可忽略:“概念促销”;大力争取高层领导的重视;形成名人效应,加大网络促销力度等。
总之,各级政府要加大营销力度,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省人民政府要逐步加大崀山旅游宣传促销投入力度,要在2—3年内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市政府、县政府特别是县政府要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中提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旅游宣传,针对长株潭主要客源地加大促销力度,打造崀山品牌,奋力开拓市场。
参考文献:
[1] 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1—2003年中国旅游发展: